近年来,吉林省积极应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不断深化民营经济改革,鼎力开展创新驱动,特别是尤为注重变中突破、变中求新、变中解难,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数据显示,2016年该省民营经济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9万亿元,同比增长7.2%;上缴税金741.8亿元,与去年持平;从业人员738万人,同比增长2%;私营企业户数25.9万户,同比增长5%;个体工商户144.4万户,同比增长5.9%。吉林省民营经济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中已成为生力军,作用举足轻重。
变中求突破
据该省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吉林省既处于加快新一轮全面振兴的关键期,又处于优势加速释放、动能加速转换、活力持续增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共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民营经济作为天然的市场主体,无疑是最具活力的经济细胞,只有牵住了这个“牛鼻子”,吉林省才有可能走出困境,把工业经济搞活。
正是基于这一深刻认识,吉林省的“变”首先就集中体现在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共识的进一步形成和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上。在过去的一年中,吉林适时召开了全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大会,就坚持党的基本经济制度、落实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五项举措”,建立“亲”、“清”政商关系,以及加强改进服务、推动政策落实、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召开了全省软环境视频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9个方面41条措施;吉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6个方面35项措施。这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的出台,是吉林省历史上对民营经济扶持力度的最大突破,因此也就极大增强了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变中求创新
发展民营经济离不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吉林省民营经济若想在“变”中求发展,更需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关键环节。为此自去年初以来,吉林省从完善相关政策、机制和措施,优化创业创新发展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实施了一系列的强力举措,激励和引导大众创新创业,致使2016年全省每天新生成企业297户,比2015年增长52%。
这期间,吉林省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支持新型产业发展战略联盟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意见,极大的助推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此,吉林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远距离、长航时无人机实现产业化,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和3款服务机器人研制成功;生物医药产业菌苗、疫苗、单克隆抗体等各类型新产品也先后问世,致使该省已成为重要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生产基地;此外,碳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醚醚酮、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等一批新材料亦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由于着力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快速成长,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目前已有在孵企业52家,服务机构15家。2016年在孵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35亿元,利润0.34亿元,税金0.35亿元,现已发展成为集聚光电子创新要素与资源系统集成的光电子生态产业园区。不难看出,在变中求新中,吉林省民营企业活力正在得到彰显。
变中解难题
过去,民营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曾被概括为“五难”:即创办难、成长难、创新难、盈利难、融资难。而在相当一段时期,特别是融资难、融资贵一直被排在阻碍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最突出、最具共性问题的第一位。但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截至2016年9月末,吉林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839.3亿元,同比增长14.5%;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7.15万户,比去年同期增加0.62万户。全省共有融资性担保机构189户,资本金规模245.7亿元,在保责任余额862.83亿元,平均担保费率1.92%,同比下降0.28个百分点。全省共设立“助保金池”17个,铺底资金2.8亿元,开展业务167笔,贷款额度11亿元。
为加速破解全省民营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创新难和成长难,吉林省把建设省光电子创业孵化基地、化工新材料创业孵化基地、吉林大学科技园等列入重点工作任务,分别投入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扶持,全省已建成孵化基地183家,众创空间55个,累计出孵企业1800户,在孵企业5000户,东北袜业园等3个基地还晋级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示范基地”。与此同时,全省还认定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50家,整合各类中介服务机构407家,全年共为5.5万户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服务;引导超过400户私营企业开展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组织近千名民营企业家开展了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训;举办了“万名创业者、万名小老板”培训班160期,培训2.1万多人;举办了技能人才培训82期,培训1万多人。(中国工业报记者 王斌)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