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六大生物医药产业园集聚效应凸显


时间:2012-01-18





  据统计,近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连续实现两位数增长,去年1~9月,同比增长率更是达到19.93%。这个逐年做大的“蛋糕”,七成产值出自张江-周康、闵行、徐汇、奉贤、金山、青浦等上海的六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而全市92%的新引进项目落户六大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著。


  “亚里士多德的盒子”


  六大产业园之一的上海奉贤生物科技园区,前身是一个现代农业园。不过说“农业园”其实也不合适,因为那时其中“窝”着许多中小企业,既有农业企业,也有上海莱士、铭源数康、海利医药等生物医药企业。由于企业类型不同,园区的支持政策和服务很难周全覆盖。前两年的金融危机,倒成了园区转型的契机:农业企业受危机冲击很大,产值大幅下滑,而生物医药企业持续坚挺,使得园区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南桥新城规模扩大,园区的产业用地从原来的18.49平方公里减少到4平方公里……最终,奉贤农业园舍弃了那些技术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的企业,集中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如今,一批中小民营公司已经长大,在业内有了影响力,并且形成一个“群落”。“群落效应”吸引来了一家大企业,今年7月,成立于1949年的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在奉贤园区的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40亿元,建成后将是国内最大的生物医药项目之一,将可年产各类疫苗1.8亿人份,产值58亿元。


  “奉贤案例”,凸显着定位的重要意义。据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傅大煦介绍,上海六大生物医药产业园各有特点:浦东、闵行、徐汇园区走“研发+产业”的路子;另三个更注重产业,却也各不相同:青浦偏重中药,金山偏重化学制药,奉贤则偏重生物制药。


  定位清晰,对企业更有吸引力,也更有能力“培养”企业。当生物医药企业被分门别类装进“亚里士多德的盒子”,就能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更适宜的生存发展环境。


  上药集团在上海外环线内曾有大大小小50多个“点”,如今已将大部分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集中到浦东张江产业园区。和罗氏制药、施贵宝等跨国药企毗邻,上药集团更添竞争压力。上海市科委等适时送上“产学研医合作研究项目”的“大礼”,企业与科委以1∶3的比例平摊研发风险……一系列扶持政策让企业加速发展,利税年均增长达到了20%以上。


  “土地不够用”促升级


  六大园区中,位于浦东的张江-周康园区规模最大,去年生物医药制造产值达255.4亿元,占全市的46%。


  但土地不够用了。2009年引进的上药、复星和扬子江等三大战略性项目,至今未能真正落地;上药的新亚、新先锋、信谊三大制造企业进驻园区的时间至少要推后3年;新签的20多个项目都因为用地需求无法满足,迟迟无法开工……有的企业只好“改换门庭”。据估计,这儿的生物医药产业每年将因此损失产值近百亿元。


  在市科委生物医药处处长朱启高看来,“土地不够用”正“逼迫”园区产业升级,“现在我们只能引进那些高附加值、对人才依赖度高、对环境友好的企业。”


  如果园区里的企业达不到“新标准”,就得设法“挪腾”。前几年进驻浦东产业基地的一家公司效益不佳,可“就是不想走”,于是,为了“腾地儿”给抗体制造公司百迈博,园区自掏腰包2亿多元。如今,百迈博的几条抗体生产线均已到位,预计年产值在30亿元左右。

来源:中国医药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