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合作为经济协调稳健发展打下基础


时间:2012-01-20





  2011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接下来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也要求“实施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这些都离不开区域合作。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2011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区域合作领域取得积极进展,主要表现在区域合作的空间范围不断拓展、区域合作的领域全方位展开、区域一体化取得多方面突破、共建园区的合作方式取得明显成效、对区域合作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五个方面。

  区域合作的空间范围不断拓展

  随着区域竞争的日趋激烈,各类区域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不管是在空间上紧邻的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城市群,还是在空间上并不紧邻的行政区域之间;不管是发达地区之间,还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合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第一,城市区域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在我国开展区域合作比较早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其合作成员已由开始的16个城市发展为22个城市,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颁布,长江三角洲与安徽的经济合作也在加强,沪苏浙皖政府共同签订《共同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第二,国家颁布规划,鼓励开展更大空间尺度上的经济合作。2011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并正式批复了《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第三,非邻近区域的合作加强。在中西部加快发展和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背景下,东中西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加强,其中尤以建设“无水港”最为突出。在既不沿海又不沿边的许多内陆省份,许多企业都面临着对外运输通道不顺畅的问题,而通过发展“区域通关”,推动了内陆省份的对外开放步伐,加速了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如山西海关与天津海关、青岛海关、北京海关、南京海关、深圳海关、石家庄海关、乌鲁木齐海关、上海海关等签订了“区域通关”合作备忘录,贵州省人民政府与海关总署、广东、广西签订了合作协议。

  区域合作领域全方位展开

  区域合作呈现出宽领域、多主体、深层次、立体型的合作。

  第一,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在经济领域,各类产业合作进一步加强,除了传统产业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合作也在加强;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深入。社会领域的合作也更加密切,包括跨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文化交流、文物遗产盘点与保护、联合办学,等等。

  第二,不同地区针对自己的特色开展合作。如东北地区开展了“保护东北地区优势农畜产品行动计划”的农业合作。在2011年国务院相继批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后,这些区域的海洋经济合作备受关注,2011年11月,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海洽会在宁波召开。

  第三,针对专题合作的内容更加细化。如从2011年9月开始,粤港澳对首个由三地政府共同参与编制的《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展开了为期3个月的公众咨询。同年9月,“粤港澳旅游高层会议”在广州举行,就2011年粤港澳旅游推广计划的执行情况、2012年的三方合作设想、《粤港澳旅游发展规划》和“一程多站”推广策略等议程进行了交流,并拟定下一步三地旅游部门将成立粤港澳旅游合作专责小组,在拓展宣传推广方式、行业管理信息互通、旅游数据分析交流、联合编制发展规划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细致的合作。

  区域一体化取得多方面突破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城市群等区域的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尚未形成的格局下,区域一体化为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提供了更多的改革经验,经济区域努力破除行政区划掣肘,改革影响各类要素流动的障碍,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如杭州都市圈在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八大特色工作”,包括编制杭州都市经济圈年度发展报告、杭州都市经济圈经济运行指标分析、都市圈休闲购物节及商贸联合促销、都市圈金融联动并设小企业集合债权基金、“提振信心?合作发展”杰青论坛、电镀和纺织行业协会率先联动并建立都市圈联席会议制度、都市圈“名师名校长论坛”及特殊教育合作、都市圈建立多元文化服务联盟。

  沈阳经济区在公积金异地贷款、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平台、旅游市场一体化、养老金异地领取、工商异地注册、社会保障一体化、取消城市间户籍流动限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正致力于在区域内实现“六个统一”:统一规划该区域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统一产业政策准入门槛和政策执行标准;统一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如通讯、供输电、交通运输等网络建设;统一组建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如行业协会、担保公司、技术政策咨询服务公司等;统一环境治理和监管,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统一资源配置,提升资源承载能力。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