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构建湖南汽车产业经济带的黄金走廊


时间:2012-02-02





——一个全国性的汽车产业集散地将在九华示范区崛起

  作为中部地区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湖南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可以说,湖南省拥有发展汽车产业所需的极佳的区位优势:连接珠三角、大西南,辐射华中、华北、长三角,整车生产企业可以直接覆盖湘、粤、桂、川、渝、鄂、赣、豫等省份汽车市场。同时,这一区域人口密度大,以长沙为圆心,500公里的销售半径内有3.7亿人口;1000公里的销售半径内有7亿多人口,市场潜力巨大。

  也许是看准了湖南省“立体化”的区位优势和以长沙为中心、辐射宽广的轿车消费市场,2005年11月,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从浙江走来,将数亿元资金投在湖南省湘潭市北郊那片还是茅草丛生的丘岗山地上。

  6年时间,位于长株潭城市群九华示范区的“吉利”书写了一部爆发式发展的传奇:2011年上半年,九华示范区吉利汽车实现产值36.96亿元,同比增长30.2%。投资30亿元的三期拓建项目建成投产,九华吉利生产基地形成年产20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30万个自动变速箱的生产能力,成为吉利集团8大生产基地中产能和规模最大的基地之一。

  一辆整车可以拉动一个产业。湘潭九华示范区以吉利汽车为龙头,引进国内外知名整车生产企业进驻,形成多家整车生产企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园区内众星捧月般集结了大大小小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形成整车、关键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和关联企业同步发展。一个全国性的汽车产业集散地正在“九华”崛起。

  走进九华吉利扩建后的总装车间,只见里面一派忙碌的景象,不时有整装新车走下生产线,电子屏幕上显示的数据在不断跳动、变化。

  据吉利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总装车间在2010年六七月份着手扩建,8月底新的生产线开始生产。扩建后的总装车间,延长了一倍的生产线,工位由原来的72个增至125个,产能则由10万台成功翻了一番,达到20万台。此外,车间还能同时对3个车型进行组装。

  总装车间的扩建是九华吉利汽车三期扩建工程的一部分。在三期扩建项目中,九华吉利共斥资30亿元,用于新建冲压、焊装、涂装车间,扩建总装车间。另外,还包括建设年产30万台发动机的厂房和年产30万台自动变速器的车间,以及一个物流区。

  从第一台“吉利金刚”下线,到“吉利远景”全球基地落户,再到一跃成为吉利集团产能和规模最大的基地之一,湖南吉利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2006年3月,“吉利”入驻九华,一次圈地600亩,投入数亿元资金,顺利完成第一期工程的焊装、涂装、总装三大主线与检测线、联合站房等相关辅助设施的建设。当年的12月25日实现了吉利金刚轿车顺利下线,形成了5万台的年生产能力。

  2007年11月,“吉利”启动二期工程建设。2008年11月,吉利远景全球制造基地举行全线竣工投产典礼,形成了10万台的年生产能力。

  2009年11月8日,“吉利”三期工程建设正式开工,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今年顺利投产,此举改变了湖南汽车发展的格局,湖南人真正地生产了自己的发动机、自动变速箱。

  然而,吉利汽车在“九华”增加投资、扩大规模的计划并没有完结。据悉,九华吉利汽车已计划在2012年启动第四期工程建设,再增加10亿元投资。到2013年建成投产时,“吉利”在“九华”的投资将达到60亿元,一座年产30万台整车的汽车城将屹立在“九华”的土地上。

  “自从1956年我国生产的第—辆解放牌汽车下线,我国的汽车产业经历了由弱到强的跨越。湘潭抓住历史发展提供的机遇,‘吉利’在‘九华’的快速发展,为湘潭乃至湖南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不久的将来,—座名副其实的现代汽车城将在这里崛起。”在由湘潭九华示范区独家承办的第四届中国汽车安全论坛暨湘潭九华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上,公安部科技委员会主任李润森在报告中如是说。

  “汽车产业发展,需要从产业的纵向专业化与横向多样化两个方面来推进。”湘潭市副市长、九华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杨亲鹏如此介绍。

  在去年4月召开的“中国九华汽车摩尔建设规划专题学术座谈会”上,集中讨论了将中国九华汽车摩尔定位为以九华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依托,面向全国,打造湖南最大的汽车制造及销售、服务基地的问题。九华汽车摩尔建设规划将分为商品车销售区、汽车物流区、二手车交易市场及汽车租赁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运转市场区、汽车文化服务区、汽车会展及汽车博物馆区、赛车场及汽车主题公园等七大功能区。

  “汽车业作为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已具有广泛共识,汽车产业链较长,能够带动一百多个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相当高。”杨亲鹏说。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