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确立以纳米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在2010和2011年的两届中新联合理事会上,两国领导人都明确支持和鼓励苏州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纳米技术产业。
“一粒米”的发展
在2007年获得科技部授牌成为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的基础上,2010年12月,苏州工业园区又获科技部、教育部授牌的国家级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2011年5月,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牌的国家级纳米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2011年7月,经科技部认定成为国家级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1年10月,国内首个科技部备案的“微纳加工与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在苏州工业园区挂牌成立。去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瞄准国内外纳米产业高端人才和领先技术,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以超常规的举措和办法,全力推进纳米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
聚集一流资源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集聚以中科院纳米所为龙头,东南大学、中科大、西交大、苏大等高校和院所在内的近20家纳米技术相关研究所和实验室以及创新研发机构;累计有国家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等在内的各级科技项目立项600余项,获得资金支持近4亿元;累计申请与受理专利超过1500多项。依托纳米技术创新资源和载体,大力引进纳米技术领域的优质创新项目和纳米专项科技领军人才工程,至今已集聚150余家纳米技术相关企业。今年,纳米技术相关产业产值可望突破60亿元,年增长超过50%。
积聚一流人才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聚集从事纳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人才超过5500人,其中院士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8人、国家千人计划15人、省“双创”31人、“姑苏领军”35人、园区领军人才99人。苏州工业园区与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共建的纳米技术学院已启动运作,计划建设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及中高端产业人才培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创建一流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学科,形成与纳米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为纳米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建设一流载体
2010年,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了“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期注册资本5亿元,专注于推动纳米产业的发展、纳米技术发展研究、投资管理、基地建设与服务、产业公共平台搭建与管理、产业项目征集与筛选、项目投资与管理、产业协作与交流等。去年底,苏州工业园区启动建设苏州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苏州纳米城”,总投资约70亿元,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首期面积10万平方米,预计2012年上半年投入使用。今年,苏州工业园区启动了“中科院纳米所二期”建设,总投资约6.8亿元,面积9万平方米。同期开建的还有“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纳米所二期注重研发,突破关键应用技术,形成一批重大成果,并为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工程化平台和中试基地。
规划一流平台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投入3.4亿元,已建成“江苏省纳米测试分析和工程化平台”和“江苏省纳米技术产业产学研联合创新服务平台”。设备一流、技术一流、国内领先的公共服务平台已向全国近120家科研院校和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与服务。今年上半年,苏州工业园区以纳米公司、纳米所为依托,启动了“江苏省苏州纳米技术产业研究院”项目建设,首期投资4.6亿元,面向LED、光伏、平板显示、印刷电子、MEMS/NEMS等重点领域的重大目标产品,以微纳制造技术为核心,聚焦纳米机电制造、纳米光电制造、纳米柔性制造三大分支,通过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突破微麦克风、光通信芯片、蓝宝石衬底等一批目标产品,加强“工程化”研发,促进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2011年11月,由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并与苏州大学和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共建的“数码激光成像与新型显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建设,中心将投资1.32亿元,建设4个工程研发与应用平台及工程化中试线1条。
打造一流品牌
苏州工业园区每年举办“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暨产品展”。今年10月27日,第二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发展论坛暨纳米产品展成功举办。与去年相比,该展会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国际化程度更高。会展期间有来自10多个纳米产业发达国家的100多场报告、有国内外200多家企业和60多家研发机构及高校代表参展、参会。苏州工业园区与美、德、芬、以、俄、日、英、加、韩等国在纳米技术领域建立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关系和资源引进渠道。与俄罗斯国家纳米集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代顿大学分别共建苏州研究院;与IBM、索尼等世界500强公司在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领域开展研发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苏州工业园区把纳米技术的未来聚焦在纳米材料、微纳制造、纳米光电子、生物纳米、纳米环保这5大领域,打造完整的高端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圈,推动建立相应的产品标准、测试标准和安全评价标准等。打造纳米创新、纳米人才、纳米产业化的“三大高地”,以纳米技术创新为核心,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来源:国际商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