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能源外送建设:煤电油气并驾齐驱


作者:杨超    时间:2012-02-07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战略基地,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多种重要能源资源探明储量都居全国前列。近期,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永轩时了解到,新疆在“疆煤东运”方面加紧“一主两翼”煤炭运输专线系统的升级改造,“疆电外送”方面哈密-郑州等多条高压直流送电工程也在积极筹建之中。

  中国经济导报:“疆煤东运”和“疆电外送”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突破?

  王永轩:新疆在“疆煤东运”方面加紧铁路建设。自治区规划的疆煤外运以兰新铁路运输为主,也就是“一主两翼”中的“一主”。设计通过能力为7000万~8000万吨。目前兰新铁路正在进行电气化改造,项目建成后,既有兰新线通过能力将达到1亿~1.2亿吨,对于大幅度提高兰新铁路通道运输能力,进一步加快我区优势资源开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010年我区通过兰新线出疆物资仅4646万吨,其中煤炭757万吨。2011年计划通过兰新线出疆物资也只达到5000万吨,其中煤炭960万吨,空余运量较大。我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煤炭外运的目标是5000万吨,目前既有兰新线完成电气化改造的情况下,空余的运量完全可以满足我区“十二五”煤炭外运的需求。如果再加上“两翼”,即:将军庙-哈密-额济纳、鄯善-敦煌铁路,我区煤炭外运的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经过我们研究,如果既有兰新铁路开行重载列车、“两翼”铁路实现双线电气化,新疆铁路“一主两翼”煤炭运输专线系统的运煤能力将超过3亿吨。根据国家产业布局和新疆煤炭产业的发展需要,今后我区将积极推进尽快开工建设将军庙-哈密-额济纳、鄯善-敦煌铁路,并适时对“一主两翼”煤炭运输专线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我区煤炭外运的需求。

  我区第一条电力外送线路,哈密-甘肃安西750千伏输电工程于2010年建成投运,截至目前,已经向西北输送电量达到30亿千瓦时以上。在自治区主要领导的高位推动下,“疆电外送”直流工程前期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去年5月,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准全面启动实施哈密-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送电工程,项目核准申请报告已经上报国家;准东-成都±1100千伏、哈密-重庆±800千伏等特高压直流送电工程已纳入国家特高压建设规划,并已上报国家能源局申请“路条”。第二条西北联网工程哈密-柴达木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哈密-郑州特高压直流送端750千伏配套工程等电网工程获得国家“路条”,计划今年全面开工建设。工程建成后,预计年外送装机规模3000万千瓦时,就地转化煤炭8000万吨以上,在提高煤炭附加值、促进优势资源转换的同时,实现“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宏伟蓝图。

  中国经济导报:新疆下一阶段在煤电外送方面有何规划?

  王永轩:一要加快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以准东、吐哈、伊犁、库拜4大煤田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规划建设国家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加快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5年,新疆煤炭产能达到4亿吨以上,外运5000万吨。

  二要加快推进“疆电外送”通道建设。做好3000万千瓦疆电外送电源建设规划,发挥我区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哈密、准东两大煤电基地建设。今年开工建设首条“疆电外送”哈密-郑州±800千伏特高压输电直流工程,2013年实现电力外送;进一步加快准东-成都±1100千伏、哈密-重庆±800千伏两条特高压直流送电工程前期工作,继续推进哈密-安西、哈密-格尔木两条750千伏联网外送,保障3000万千瓦装机的电力外送。

  中国经济导报:新疆在油气外送通道建设方面有何规划?

  王永轩:一要大力推进5000万吨原油通道建设。继续支持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3大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扩大开采规模,争取到2015年形成3000万吨以上的原油生产能力;坚持引进和外送并重,加快实施中哈原油二期扩建工程1000万吨/年,加大原油进口份额,形成进口2000万吨原油的输送能力。

  二要大力推进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和煤制气通道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加快建设天然气和煤制天然气输送通道,打造国家煤制天然气示范基地。加快西气东输三线、四线、五线等天然气管道建设,尽快实现国外天然气输送东部省区每年200亿立方米。突出工作重点,不断增加塔里木、吐哈、新疆油田的天然气产量,到2015年区内天然气年产量达400亿立方米。加快建设中石化新粤浙、新鲁等煤制气专线,推进新疆庆华、华能、中煤等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到2015年全区煤制天然气年产量达到400亿立方米以上,形成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和煤制天然气的生产输送能力。(杨超)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