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新集聚:辽宁转型内生发展


时间:2012-02-15





新年钟声刚刚敲响,沈阳机床集团就传出佳讯——2011年销售收入突破180亿元,经营规模和数控机床产量跃居全球第一。“规模最大不是我们的终极追求,关键要在自主研发和市场综合竞争力上做行业领军者”,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表示,沈阳机床数控化率已提高到61%,高档数控机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形成产业规模。


以沈阳机床、特变电工沈变、沈重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从沈阳老铁西迁入沈西工业走廊,不仅完成了空间意义上的新集聚,而且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实现了新跨越,新集聚区去年销售总收入达到1800亿元。从腹地的沈西工业走廊到沿海的临港产业集群,辽宁不断形成优势产业集聚新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抢占市场高点。


进入“十二五”以来,辽宁省在推进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同时,依托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大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拉动,实现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集聚和新隆起,自主增长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改善,全省经济开始由投资驱动向内生发展转变。


来自辽宁省发展改革委的统计数据显示,结构调整促进优势行业造大船,全省装备制造业产业位次已由原来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占比达31.8%;城市反哺农村、提振现代农业的战略,也使全省县域经济短板不断拉长,农产品加工业后来居上,一举超过石化和冶金业。全省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达到55个,销售额超百亿元的企业从39户增加到50余户。各大重点产业集群已成为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辽西北三大区域竞相发展的强大力量。


“著名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如今已变身沈阳经济区,成为振兴东北的先导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辽宁省发改委副主任刘始杰表示,以沈阳为中心,半径约100公里内的抚顺、本溪等8座城市,正在加速一小时经济圈和区域一体化、同城化建设。


产业新集聚打破了旧有产业格局,新型工业化带动了新型城镇化。辽宁各地围绕产业新集聚加速老城改造,拓宽城市空间,走节能省地、生态宜居型城镇化之路。随着专用车基地、中国药都、液压基地等产业集聚带的崛起,凡河新城、沈溪新城、沈抚新城等一批新市镇加速隆起,改变了原来的钢都、煤城、电城等城市布局。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大连市推进全域城市化;在辽西北,阜新市加速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全省已启动建设214个城镇化重点项目,城镇化率达到62.1%,居全国前列。新型城镇化也为产业新集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形成以居住就业、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为主的服务业聚集区。


“十二五”第一年,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急剧变动、外需乏力情况下,预计辽宁地区生产总值仍可超过两万亿元,增速有望达到12%,与此同时,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由“十一五”年均增长30.5%,调低到25%左右。接受采访的一些干部群众认为,这一动向表明,辽宁经济已开始步入内生发展轨道,“稳中求进”中呈现出“稳中求快”发展态势。


“十一五”期间,辽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1万亿元。有关专家认为,短期内加大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但结构调整带来的产业升级和产业新集聚,已为辽宁逐渐摆脱对投资拉动的依赖提供有力支撑。辽宁提出,“十二五”期间将推进科学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增长,重新跻身东部经济强省之列。(马义 石庆伟)

来源:中国税务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