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带动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迅猛


时间:2012-04-05





记者在黑龙江省政府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去年黑龙江省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全省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可超过4000亿元。


  发展成效显著


  黑龙江省各县(市)坚持把推进工业化进程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上项目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黑龙江省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已经形成特色产业主导型、园区建设牵动型、产业集群引领型、中心城市辐射型、口岸经济带动型等五种主要类型。2011年前三季度,全省县域完成工业增加值1040.9亿元,同比增长23.6%,占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35.1%;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30%,比2010年同期提高5.9个百分点。2011年全省县域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038个,总投资1165.6亿元。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各县市大力发展商贸、旅游、餐饮、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市场和全国知名的专业市场。金融服务的支撑功能不断完善,触角不断延伸。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加快构建,各县市着眼“大”概念,致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以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创新合作机制为重点,继续加强与农场、林区、矿区、油区的合作。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黑龙江省很多县(市)都成立了行政审批中心,开展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改善了投资环境。经济发展快的县已经开始探索“扩权强镇”,积极打造本县(市)的“副中心”和“小特区”,将县直部门的一些管理权限下放给乡镇政府,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发展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确定主攻方向


  2012年及今后一个时期,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要以“强县升位、弱县脱贫、全面崛起”为目标,以抓产业、上项目、建园区为主攻方向,认真实施“产业、项目、园区”三大战略强县工程,立足县域不同区位和产业特点,发挥各地资源、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突出抓好产业项目,强化招商引资,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迅速扩充县域经济总量,推动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发展。2012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全省县域工业经济实现增加值增长20%以上;县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


  注重产业项目建设,着力培育县域经济标志性工程。立足各县(市)产业和区位特点,引导、支持每个县(市)确定和建设一个或多个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围绕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大项目建设为牵动,推动能够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和振兴的标志性工程建设。重点组织好100个投资亿元以上重点大项目建设,总投资达到500亿元。对于这些重点项目,将组织各县(市)突破常规、创新思路,全力支持建设,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立项、审批、用地等问题。省工信委将把这些重点建设项目落实到各业务处室,明确包保责任,逐个项目跟踪督办,按月通报,使计划在年内建成投产的项目如期完成、早见成效;预期开工的项目能够尽早开工建设。同时,把握新上重大项目带来的产业机遇,及时延伸产业链条,千方百计促其扩张、裂变、规模发展。


  注重园区载体建设,着力打造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平台。今年省工信委要重点扶持16个县域重点工业园区的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综合配套、突出特色,把16个县域重点工业园区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来抓,在要素保障协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倾力打造产业聚集的优势平台。


  科学规划,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每个园区突出一、两个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加强园区功能建设,支持园区质量检测、项目融资、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等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县域工业园区的承载能力、服务能力和保障能力;大力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工作,尤其是突出抓好亚麻、皮革、石墨、钼矿、新型化工等特色产业的承接转移,帮助项目落地入区;组织各县工业园区走出去,根据园区产业化特点需求,实行定点、定位、定向项目对接,逐步打造建立现代产业体系。2012年,用于支持县域工业发展的资金不低于8000万元。


  注重成长型企业培育,着力壮大中小企业。实施“万名小老板培育计划”,大力培育创业小老板。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小企业进规模企业,规模企业进入大企业行列。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500万元至2000万元之间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进规模企业。支持一批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发展成为主业突出、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品牌、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持各市地、县市制定扶持企业成长政策,实行省、市地、县市联动,共同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壮大。2012年全省培育小微企业5000户,评价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260户,培育150户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企业。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