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坚持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依托大城市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城市特点和需要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之路。
如今,上海粮田大都能旱涝保收,粮食生产已实现八连增,水稻单产连续3年创新高,这些都得益于上海从2004年至2010年建成的130万亩设施粮田。
“菜篮子”在上海是要区县长亲自“拎”的。区县长们和市长签下责任书,蔬菜和绿叶菜种植面积及上市量、质量安全等指标就是重要的考核指标,特别是上市量,更是要与市里对区县的财政转移支付挂钩的。目前,上海共有130万亩设施粮田和21.8万亩能抵御自然灾害并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设施菜田,占上海粮菜总面积的72%,蔬菜自给率常年保持在55%,其中绿叶菜自给率更是达到90%。
上海注重发挥农业科技的引领作用,2011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5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农牧渔主要品种基本实现良种化。上海大力发展种源农业,把加快良种培育、做大做强种业作为战略举措来抓,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在节水抗旱稻、食用菌等重点领域取得较大突破,还启动了水稻、绿叶蔬菜、西甜瓜、中华绒螯蟹四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与此同时,上海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在全国率先实行农业零费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切实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全国首创绿叶菜淡季成本价格保险机制,绝大部分保费由市区两级财政给予补贴,保护和调动菜农种菜积极性。这些措施提高了上海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也增强了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十一五”期间,上海财政支农资金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6年的5.1%提高到2010年的7.5%。
对农业持续加大投入,收获的不仅仅是保障城市供应的农产品,还有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粮田、菜田、果林已经成为调节上海城市生态不可或缺的绿色屏障,水稻田更是上海的季节性湿地、都市“绿肺”。为了统筹协调好生产与生态的关系,上海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和综合利用为目标,开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如今,展现出高科技农业魅力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上海鲜花港和多利农庄等景观农业令人对上海现代都市农业的未来充满憧憬。
来源:中国经济网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