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县:以工业强县促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时间:2012-05-30





过去,宜丰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然而,现在与过去不一样了。2012年1月,江西省人民政府通报表彰的2010年度工业崛起先进县(市、区)中,宜丰县是其中之一。


  宜丰县,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省级生态县)。山清水秀的宜丰县近几年是如何发展工业并呈现崛起之势的呢?


  2012年4月23日宜丰县委书记邓伟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宜丰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实现在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上取得新突破。在实施工业强县的工程中,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科学发展中实现进位赶超从而加快绿色崛起。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7.5亿元,同比增长26%。工业用电量5.42亿度,同比增长45.3%。园区投产企业达163家,实现税收1.45亿元,同比增长26.2%。引进县外资金23.5亿元、境外资金3126万美元、出口创汇4500万美元。中国竹产业协会授予宜丰县“中国竹产业集群”称号。中国电池产业协会授予宜丰县“中国蓄电池产业基地”称号。2012年工业经济发展目标是:全县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3.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75亿元,利税总额11.5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完成工业增加值2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5亿元,利税总额8.7亿元。


  以园区为平台促工业强县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宜丰县紧紧围绕“工业强县、产业兴县”的发展战略,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了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县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4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45%;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7.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53%。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利税9.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70%。


  工业园区是宜丰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2011年宜丰县工业园区平整工业用地3990亩,完成土石方583.5万立方米,实现土方平整工程合同金额6146万元。实现道路管网工程合同金额4803万元,园区硬化主干道10.22万平方米,硬化人行道3850平方米,铺设排水管道6.9千米,新修道路7.65千米,投资2500万元、全长3.668千米的环保电池产业园主干道路基工程已完成90%以上。投资1.45亿元的220kV荷舍变电站项目已投入使用,服务领先精工陶瓷等重大项目的3.5kV英村变电站也已投入使用。日供水4万吨的良头自来水厂已动工建设。新增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10基。争取上级无偿扶助生态园区资金300万元(已到位150万元)。


  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宜丰县工业园区致力于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以推动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为目标,科学运作,使园区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


  一是突出抓好产业招商。紧紧围绕竹加工、环保电池、陶瓷建材等主导产业及产业链条上的缺项项目,重点引进了一批财政贡献大、对产业发展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项目。2011年新增入园企业39家,其中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1家,新开工建设企业13家,新增投产企业8家。


  二是着力扶持重点企业。对每个重点项目安排一名班子成员,实行“保姆式”服务,帮扶企业解决生产、生活难题。2011年鹰美制衣、志超电器、瑞明陶瓷、精隆陶瓷及金阳陶瓷陆续竣工投产,尤其是志超电器项目,从入园到投产,仅历时4个月。落实国家、省、市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推动银企合作,2011年园区企业新增贷款3.5亿元。


  三是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在抓好现有主导产业的同时,重点加快环保电池、竹加工基地建设,凸显产业聚集效应。环保电池产业基地,已签订正式合同或签订意向性合同项目达35个,全为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其中上市企业2个,编制完成产业基地总体规划,取得行业权威机构中国铅酸蓄电池研究学会授予的“中国蓄电池产业基地”称号;竹加工产业基地,借助第六届中国竹文化节的宣传造势,使得省竹加工产业基地品牌逐步打响,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被授予“中国竹产业集群”称号。


  2011年宜丰县工业园区新投产的重大项目有:领先精工陶瓷、江西鹰美制衣、精隆陶瓷、金阳陶瓷、瑞明陶瓷、世纪新贵陶瓷、长胜铝业、志超电器等。在重大项目竣工投产的强势拉动下,园区共有入园企业213家,其中建成投产企业163家,规模企业50家,在建企业25家,已签约项目23个,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3亿元,同比增长6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工业增加值20.55亿元,同比增长61.2%;完成税收1.45亿元,同比增长26.2%;安排劳动力达到2.1万个,同比增长30%。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