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创新型产业集群“一群多园”谋发展


作者:刘艳    时间:2012-06-13





2011年11月,厦门火炬高新区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进入科技部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初选名单。以此为契机,厦门火炬高新区以“一区多园”发展战略为基础,创造性提出“一群多园”建设模式,整合创新主体和要素,按照项目、产业链和产业功能分工,建设不同层次的专业园区,形成一个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多个园区的空间布局。


  整合台海两岸在海洋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主体和要素,建设国家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是厦门火炬高新区在新时期全面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积极担当加强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使命和必然选择。


  独特的产业定位


  在创新全球化时代,创新无所不在。从创意到创业再到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品牌、渠道等等,无不闪烁着创新的影子。创新型产业集群就是要突出创新,在创新全球化时代打造一个个充满生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厦门火炬高新区打造海洋与生命科学创新型产业集群,无疑是抓住了产业发展的前沿趋势。从福建、台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切入,在突出自身优势的同时,把海洋与生命科学相结合,既区别于其他地区避免同质化,又突出了厦门的区域创新主性。


  当前,厦门市正按照中央及福建省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全面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全力打造新兴产业示范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和发展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高度契合这一要求。


  厦门火炬高新区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的建设,从福建、台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切入,定位于未来两大新兴产业交叉的生命科学,既区别于山东、浙江、广东三省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又避免生物医药产业周期长、全国各地布点多等同质化问题,同时针对当今世界食品安全、人口老龄化、亚健康、慢性病、药源疾病、疑难杂症日趋严重,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环境污染、化学品残留、农业转基因等问题,把海洋高新和生物医药产业相融合,落实到生命科学这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领域之中,重点发展海洋生物、生物医药、医疗与健康食品三大产业技术领域。


  这一定位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以及业界专家的肯定。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赵明鹏表示,厦门对台区位优势突出,有利于构建两岸科技创新前沿合作平台,促进两岸人才、技术、创新资源的合作和交流。建设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契合厦门实际。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李琳梅认为,厦门发展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厦门有一定的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和资源基础;另一方面,依托两岸合作优势,厦门在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上更为得天独厚。


  在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领域,厦门集聚了北大之路、麦克奥迪、瑞声达、蓝湾科技、金达威等100多家高科技企业,建有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制药特色产业基地,2011年海洋与生物制药产值超百亿元。


  除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厦门在该领域拥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城市环境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7个部省级工程中心,技术力量雄厚,可为集群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同时,厦门建设的两岸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和厦门火炬高新区海西股权投资中心,则为集群建设提供强大的资本支撑。


  创新建设模式 推动两岸共建


  明确方向,路径、抓手何在?如何发展壮大这一产业集群?


  厦门火炬高新区从自身“一区多园”的发展战略中获得灵感。据了解,厦门火炬高新区从1998年开始实施“一区多园”战略,截至目前已在厦门市规划建设9个园区。据此,厦门火炬高新区创造性地提出“一群多园”的建设模式,即以资本和技术为纽带,按照项目、产业链和产业功能分工,建设不同层次的专业园区,形成一个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多个园区的空间布局。


  此外,厦(门)漳(州)泉(州)同城化的历史契机,也为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从厦门向漳州、泉州等周边地域拓展提供了充足条件,并向海西其他地区辐射。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已和漳州市及泉州市等多个县、市达成共识,约定建立项目联合招商机制,统一招商优惠政策,共建集群专业园区。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