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石化园区布局逐渐明朗


作者:赵凤莉    时间:2012-06-27





黑龙江省石油、煤炭、天然气资源丰富,曾在2009年4月获批建设“八大经济区”。记者日前采访了解到,随着“八大经济区”持续推进,各经济建设区中的石化园区布局也逐渐清晰明了。


据了解,黑龙江“八大经济区”包括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


围绕“八大经济区”,黑龙江省目前已确定了13个重点产业园区,分别是哈尔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安达高新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大庆新兴产业园、大庆市林源精细化工产业园、大庆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园、鹤岗煤化工产业园等。这一批园区已经形成了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内园区为龙头,以沿边合作区为前沿,国家级开发区与省级开发区相结合,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开发区发展格局。


七台河煤化工产业园:依托煤炭资源发展精细化工


黑龙江东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全省已探明煤炭保有储量的92%分布在该地区。据悉,黑龙江省政府已正式出台了《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和《关于支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的若干政策》,着手建设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其中重点建设一批上规模的新型煤化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并结合各地资源特点和市场调研,规划6个各有特色的煤化工产业园区。


七台河煤化工产业园便是其中之一。“七台河市现有焦化企业12户,焦炭产能1000万吨(包括已建成和在建),可以产生总量为25亿立方米的剩余煤气、45万吨煤焦油、12万吨粗苯。其中,甲醇生产企业4户,产能40万吨(包括在建12万吨);煤焦油深加工企业2户,产能70万吨(含在建60万吨);苯加氢企业2户,产能10万吨。”七台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鹏飞向记者介绍说,“以前我们企业生产的多数是化工的基础原料,是化工产品产业链的基础产品,是精细化工产品的‘粮食’。现在,我们要改变‘只卖原粮’的局面,向精细化工领域迈进,而且我们也具备了向产品品种结构上深度开发的条件。七台河市新兴煤化工产业园区就是一个以煤焦化及下游产品为主体的产业园区。”


据了解,七台河煤化工产业园依托煤焦油、焦炉剩余煤气、粗苯这3条线,寻求延伸产业链条,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和延伸转化,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开发、高效增值。


“十二五”期间,该园区将逐步建成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显著提高的国家级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其中,宝泰隆公司年产3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及5万吨煤沥青针状焦项目、隆鹏公司年产12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等项目将继续推进。到“十二五”期末,该园区内重点企业将增加到15户,预计销售收入达到250亿元,实现利税50亿元。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油气资源发展石油化工


东部煤化工园区是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底蕴建设并发展起来的,而西部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是依托石油、天然气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化工区。这里的大庆油田是我国的重要石油生产基地,曾连续27年创下原油稳产5000万吨的纪录。如今又连续9年实现原油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并生产天然气31万立方米。


大庆市工信委园区科科长赵文江介绍说:“大庆高新区先后辟建了宏伟、兴化和林源3个化工园区。其中,兴化园区是精细化工园区,宏伟园区是石油化工园区,二者都是依托大庆石化公司和大庆炼化公司发展起来的。”此外,在大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林甸县长青林场划归到大庆高新区之后,后者已经形成了“一体五翼”的总体发展格局,在产业定位上,重点发展以基础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主的石油化工产业。


安达开发区:与大庆石化产业联姻发展


同样坐落在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安达开发区也因为地域的优势,在园区建设上沾了石油石化的光。据安达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吕自锋介绍,安达开发区是2005年规划哈大齐工业走廊时应运而生的,紧邻油城大庆。这个开发区通过以千亿石化产业为龙头与大庆联姻,通过以安东工业新区为牵动与大庆无缝对接,并借助大庆的资金、原料、人才和技术优势,主动承接大庆的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链条延伸,与之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进行合作。


据了解,安达开发区目前已规划了安东工业园区,辟建了石化工业区、万宝山化工区、天然气化工区、龙新化工区4个石化产业园区。目前已形成了十大产业发展框架,以打造油气化工为重点,先后引进了近30个油气化工产业项目。截至目前,该园区内企业已累计实现产值450亿元,上缴税金9.5亿元。其中,安瑞佳MTBE项目、40万吨C4芳构化项目、40万吨塑料改性制品项目、沥青储运和力拓化工等项目已经成为为该园区石化产业龙头。(本报记者 赵凤莉)

来源:中国化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