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生物医药产业转向“创制”


时间:2012-07-04





  日前,天津《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针对《规划》内容,参与起草生物医药产业规划的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张耀洲表示,规划只有贴切企业发展,才能看到产业的不足,才能帮助企业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滨海新区应整合生物医药领域有效资源,鼓励区内企业和研发机构进行国际标准认证,推动生物医药从“仿制”向“创制”的转移和国际化发展。同时,还要鼓励区内企业、科研院所创立或参与各种创新联盟和产业协会,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平台,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新药产业迎来“爆发期”


  “近年来,滨海新区生物医药领域已经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企业群。不久的将来,随着发达国家的主销药品专利即将到期,滨海新区仿制药和新药产业将迎来爆发期。”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刘晓钟说。


  据介绍,天津滨海新区正逐步形成“创新-孵化-中试-生产”生物医药产业链,新药研发方面,新区涌现出多个“世界第一”。比如,自主研发了世界上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干细胞治疗药物———“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自主研发了第四代抗艾滋病药物———西夫韦肽;治疗骨髓瘤的“环化变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CPT”、预防肺结核的“无细胞耻垢分枝杆菌疫苗”等一批创新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药企“抱团”发展


  天津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效应提高了生物医药企业的生存几率。刘晓钟表示,生物医药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医药产品的利润存在很长的延期性,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产业化生产至少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特殊的产业特性使得很多中小型药企面临资金、技术投入的双重压力。“抱团”发展成为药企的共识,通过资源、平台的共享实现成本的降低。


  据介绍,到目前为止,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有凯莱英、诺和诺德、诺维信、葛兰素史克、施维雅、金耀集团等超过100家国内外著名生物医药生产企业和园区孵化器落户,天津市50%以上的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企业在这里聚集,产业规模以年均40%的增长率快速提升。


  借孵化载体实现目标


  “我们承担的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生产医药级白藜芦醇的200升中试放大项目已经顺利结题并通过了天津市科委的验收。”天津艾赛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张卫教授说,这个项目核心产品白藜芦醇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防止冠心病等疾病,该类产品全球使用者约2亿人,并且以平均每年5000万人的速度增长,项目实现产业化后,年销售额有望突破亿元。然而,拥有现在的成绩离不开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的帮助。


  据介绍,随着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国字号研发机构相继落户新区,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以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为例,去年全年共支持了包括23个1类药在内的59个新药的研发,获得5个新药证书和19个新药临床研究批件;9个临床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已产业化生产。(郭康)

来源:中国医药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