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可望连通苏州”,长三角打通“边界走廊”
近来,长三角边界“门户”地带的互通正在呈现新的特征。“长三角城市群的同城化,必然要求打通江浙沪的边界走廊,打造边界板块,给区域一体化提供新的活力。”长三角研究专家、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负责人徐长乐说。
“边界走廊”加快成型
对于长三角的居民来说,一体化走廊最直观的概念就是,“上海的地铁将通到江苏的昆山,今后还要和苏州市连接起来”。来自长三角城市协调会的相关报告显示,目前长三角在建轨道交通项目已多达12条。最引人关注的是,上海11号线将延伸至昆山花桥,而毗邻上海的苏州太仓也正在谋求上海11号线的一条支线能够“再延伸”。此外,上海11号线延伸段工程还将纳入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网规划中,与规划中的苏州轨道交通S1线进行衔接,实现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中,边界板块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徐长乐等长三角专家表示。边界地带应该是同城效应“成熟度”最高的,可平衡区域转型升级中生产、生活、环境等要素成本的结构,并逐步向社会保障、就医等生活的细节扩展。
“半径到直径”理论出炉
在上海嘉定,有一个新鲜的“半径到直径”理论。嘉定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局限于本地区的发展,只不过是一种“半径”式发展。只有“向外”,面朝区域腹地,把半径延长至直径,才能把辐射圈做得更大。边界地带更是这样,以直径形成“两个扇面”,才有“交集”。嘉定最新发布了新城发展的下一轮目标,成为长三角的节点城市和嘉—昆—太长三角板块中的核心城市之一。嘉定区区长马春雷说,嘉定新城是上海郊区化“城镇战略”的核心地带之一,目前中心区的道路交通体系已基本形成,下一步的考虑是,如何在“产城”融合中与长三角周边地区形成“错位”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在汽车产业上形成从制造、贸易到研发、设计及文化、体育的全产业链“生态结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形成“高端科研院所集聚+产业空间”的模式,并且打造既是相对独立、又是配套服务的生产性特色服务业。
“转头效应”打破行政壁垒
位于上海东南郊区的金山区,在上海人的头脑中一直认为是“远郊”。但金山区政府人士说,金山只要“转过头来”,那就从远郊变成了“前沿”,是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前沿”。目前,作为沪浙“交接点”之一的金山枫泾古镇,已被明确定位为上海的特色镇。其规划的展开,第一位考虑的就是如何与周边地区互相融入,可交叉、可交错,同城但不可同质。有专家认为,长三角城市群正在形成的一些“边界”板块,其实是放大了的“功能群的配置空间”,关键在于梯度与层次的平衡,是“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的结合”,不同的人群,在更有层次的范围内有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选择。这才是区域一体化的根本动力。嘉定区副区长庄木弟说,区域一体化,关键是“流动”两字。就拿高素质人才来说,“常住人口这个指标不重要,更应关注的是人才的流量”。流动就是开放。(李荣)
来源:中国信息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