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到如今总面积150平方公里;从最初的郊外荒野,到如今的车水马龙、高楼耸立;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今天的一大批知名企业和上市公司云集……在过去的20多年,包头稀土高新区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描绘出这样一幅激荡如虹的历史画卷。
包头稀土高新区成立于1990年,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是全国惟一以资源命名的国家高新区,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惟一的国家级高新区。经过20年的发展,包头稀土高新区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抓住机遇 实现跨越发展
包头稀土高新区建立之初,就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针: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依靠地区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此方针指引下,包头稀土高新区经过最初近四年的起步建设,到1995年年底,累计进区企业57家,全年累计完成技工贸总收入4.09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18亿元,实现利税710万元,各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历史的车轮很快进入到了“九五”时期。在此前发展的基础上,包头稀土高新区将产业发展重点放在稀土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高技术产业、机电一体化高技术产业、电子信息高技术产业、化工高新技术产业。“九五”期间,累计引进开工建设各类项目100多项,引进项目总投资11.6亿元,外资实际到位2114万美元,引进自治区外资金实际到位6亿元。到“九五”期末,稀土高新区共实施“火炬计划”项目42项,占包头市的84%,其中国家级17项,自治区级25项,分别占包头市的89.5%、80.6%。
如果说建区以来的前十年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接下来的“十五”时期则是包头稀土高新区实现跨越式增长的重要阶段。2005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28.91亿元,在2000年36.85亿元的基础上翻三番;技工贸总收入 321.53亿元,五年年均递增49.4%;“十五”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94.81亿元; “十五”累计完成财政收入28.16亿元,年均递增44.2%。也就是这五年间,包头稀土高新区累计引进项目220个,总投资达263.12亿元,并开始逐步形成以稀土、机电一体化、铝铜等产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园区经济实力快速提升。
“十一五”时期,包头稀土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10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7.4亿元,是2005年的4.4倍,五年年均增长31.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8.6亿元,是2005年的9.4倍,五年年均增长56.5%;财政收入完成50.5亿元,是2005年的5倍,总量居包头市10个旗县区第一位;五年引进项目302个,投资额达到1349.9亿元,是“十五”期间累计263.1亿元的5倍。到2010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75家增至207家,占包头市的30%以上,居包头市第一。包头稀土高新区一路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逐渐为世人所瞩目。
如今的包头稀土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和国内知名的稀土之都。2011年,稀土高新区在包头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均保持着领跑的位置。园区生产总值完成287.3亿元,是2005年的5.6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7.1亿元,是2005年的11.3倍%;财政收入完成63.6亿元,是2005年的6.3倍,总量居包头市10个旗县区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7个,占包头市的23.4%,居包头市第一。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