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价格持续走低、焦化产业整体亏损、钢铁量价齐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山西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状况引来各界纷纷猜测。7月20日,山西省统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揭晓了答案。
“初步测算,上半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5785.9亿元,同比增长10.1%,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2.2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3277.6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2216.1亿元,增长9.2%。”山西省统计局副局长翟振新在发布会上表示。
共性与特征
翟振新说,和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情况类似,山西省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再获丰收,总产量达到26.1亿公斤,同比增长7.8%,单产245公斤/亩,同比增长10.9%,增幅均居全国11个夏粮主产省区首位。
而对于上半年山西经济运行中所呈现的局部特征,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劲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兼并重组后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山西这一轮的增长中贡献突出,山西省监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708.1亿元,排全国第二位,增长43.6%,利税、利润等均居于全国前列。同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努力也逐步显现积极的效果,上半年山西省服务业增速加快,旅游业持续活跃,全省旅游总收入817.8亿元,实现同比增长32%,高于全国14.7个百分点。
“从三驾马车的驱动作用来看,山西的出口为负增长,消费长期比较稳定,投资依然是山西经济稳定增长的驾辕马。”李劲民说。
统计资料显示,上半年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51.5亿元,增长24.1%,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96.5、1263.1、1392亿元,同比增长27.1%、28.6%和20.1%。
下行压力仍大
尽管各项基本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经济保持了相对较快增长,效益指标和先行指标比较好,但山西经济界的许多人士对6月份以来的数据更加关注。
李劲民最近撰文表示,山西偏重的产业结构和全国相比,已经形成了一些突出的特征:受全国整体经济影响明显,波动幅度大,运行慢半拍,全国经济运行的趋势传导至山西往往会产生4到6个月的滞后期。因此,即使全国经济回稳,山西在第三、第四季度甚至明年年初还是应该做好迎接困难的思想准备。
对此,李劲民向记者进一步分析表示,从目前的数据看,传统产业对山西GDP的贡献率仍然在70%以上,而煤炭产业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煤炭价格今年持续走低,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从年初的808元/吨到7月11日的652元/吨,累计下跌了156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煤炭黄金时代即将结束,单纯依靠涨价的经营方式可能过时。而山西的钢铁、焦炭行业,受供求、价格、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效益持续下降,上半年山西焦炭行业表现为净亏损的状态,这些对山西经济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从中部六省的整体情况来看,山西与其他五省的省情也有一定差异,资源型经济特点和投资方面速度效益型特点更加明显。再加上经济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山西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应该努力追赶。所以今年山西省委省政府组织大型党政代表团到湖北、河南、湖南等中部省份学习考察,正视差距,强化合作,奋力赶超。”李劲民说。
积极效应显现
对于潜在的困难自然需要充分估计,而事实上,在山西目前的经济运行当中同样存在许多积极的因素。
“山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客观存在的。各地、许多企业近年来形成的能力也将不断释放。煤炭价格虽然在上半年持续走低,但考虑到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因素,煤炭市场不会长久持续低迷。同时一些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已有回暖迹象,对于能源原材料供应地山西来说,也是利好消息。”李劲民说。
此外,据记者了解,今年是山西的“项目落地年”,各地市引进的项目,山西省去年的签约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都在今年陆续进入实施阶段。而此前记者在山西省襄垣县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众多引进项目都在紧张施工,多位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年内即可投产试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全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和山西经济运行的特殊性,山西高层也未雨绸缪,在今年连续出台了四方面66条政策,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些政策包括增加投资、扩内需、稳外需等诸多层面,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小微企业发展等许多方面。
李劲民认为,这些政策的出台非常必要,非常及时,符合山西的实际。但是要全面落实也还需要一定时间,需要一定的工作,包括宣传工作。2009年山西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比现在大,但是比较成功地实现了“V”型反转,同时利用市场倒逼的机遇,推进了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今年如果各项工作到位,随着一些全国性积极因素的作用和地方性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预计山西省下半年经济运行可以呈现稳中较快的态势。
同时他建议,山西应当继续抓住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他强调,转型发展作为长期规划要体现到具体的工作目标当中,山西应充分考虑国家能源基地建设这个重心,实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而谈到企业在目前经济下行趋势中的应对措施,他表示,不论是什么所有制的企业,都应当不断推进改革,注重精细化管理,以适应劳动力、原材料、物流、融资等成本上升所带来的诸多压力。(曹英 崔哲)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