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的重大决策,江西省工信委组织专门力量赴九江市开展沿江开放开发工业产业布局调研,于日前形成了《关于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工业产业布局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的关键是要进一步优化工业产业布局,着力在沿江地区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实力,以工业经济的强势崛起带动全省经济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沿江工业产业布局存在五大问题
《报告》指出,尽管沿江地区工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县市区对工业产业布局的思考和意见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取性,但站在沿江全区域角度,乃至是全省角度来看,目前沿江区域工业产业布局存在五大问题,必须在下一步沿江产业布局规划中予以重视和解决。
一是沿江各板块间产业同质问题突出。其中以船舶制造、纺织服装、水泥建材、石化化工等产业最为明显,各县市区均提出要重点发展,打造相关产业基地,导致区域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甚至引发招商引资恶性竞争,严重制约了沿江区位优势的发挥。
二是沿江各板块工业产业规模总量较小,发展层次较低。除钢铁、石化化工产业以外,包括水泥建材、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造船、新材料等产业总量不足,产品大多仍然处在中低端,缺少影响和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品牌,产业链不完善。
三是港口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有待完善。沿江各区域港口建设不完备,公用码头、大型集装箱码头数量少,吞吐量比较小。沿江没有危险化学品码头,企业专用码头(泊位)整体利用效率不高。沿江岸线开发利用有限,如彭泽县岸线长46.6公里,目前仅利用了1.3公里。
四是土地、环境等制约因素进一步加剧。产业发展,项目落地,对建设土地的需求在增加,目前沿江区域土地普遍紧缺,年度计划用地指标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之没有预留规划用地控制指标,已经影响了项目建设。加之污染排放增加,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指标空间有限,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上升。
五是部分产业集中区极易造成重大生态环境影响。部分容易产生严重污染的石化、化纤、皮革、水泥建材等产业集中区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水口或鄱阳湖保护控制区内等,极易产生重大生态环境影响。
进一步优化布局
为了把九江沿江岸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强化沿江地区工业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构筑“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报告》对沿江开放开发工业产业布局提出了五点建议:
突出临江产业特点。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及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的优势,发展大运量、大用能、大用水,以及市场需求大、技术进步空间广、创造就业能力强的基础性、主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即重点布局以冶金、汽车、石化、建材、电力能源为主的原材料和能源等基础工业,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和新医药、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光伏新能源、核电、轨道交通装备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度配置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及粮油深加工等现代轻纺产业。
突破现有产业制约。把沿江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既要尊重沿江各县市区的发展基础和愿望,更要从有利于沿江整体大开发大发展的角度,依据临江产业特点和现代产业发展趋势与要求,突破现有产业制约,科学系统地规划布局沿江工业产业,引导沿江区域工业产业集中集聚,分工协作。同时,遵循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区位和资源优势得到有效利用的原则,在充分保护长江水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沿长江水势流向,依各大产业污染和排放程度,以及对水运的需求水平,由西向东逐级逐段规划布局产业集聚区域,科学合理设置沿江各区域产业形态,规划好产业空间布局。
体现差异化发展。新一轮产业布局规划,既要充分依托沿江各区域产业基础,又要紧跟产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和明确各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引导区域产业差异化发展。要通过规划,吸引区域外产业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和产业特征,向沿江地区集聚,形成区域发展重点;推动打破区域行政壁垒,积极推进区域内产业资源整合,强化区域间对接融合,引导和鼓励区域内产业转移、资本联合、技术合作、产权交易,鼓励企业跨区域、跨产业重组兼并,推动沿江各地区产业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在沿江地区形成“点式、链条、带状”,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差异化产业发展格局,引导产业错位发展。
落实产业发展保障。一是用地保障。优先支持沿江工业产业项目用地,确保项目建设用地。二是环境容量保障。在严格执行国家长江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依据沿江产业特点,在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指标控制方面,给予符合沿江产业布局规划的产业项目大力支持倾斜。三是政策保障。一方面要切实落实省政府制定出台的“飞地”政策,合理划分“飞地”政策中引进、落地、建设、管理等参与各方的责权利,调动各方积极性,鼓励各参与方积极探索和创新共建共享共赢模式,另一方面,对落户沿江区域的重大产业项目,给予税收、财政性资金优先扶持等优惠政策。
做到可持续发展。一是利用沿江地区环境容量优势与污染排放控制的关系。逐步调整现有不合理产业布局,把部分高排放、重污染产业从上游、内湖区域转移出来,同时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控制产生新的染污源。二是处理好沿江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产业选择和发展的同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水质和大气污染的防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三是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和科学合理开发的关系。既要着眼当前产业发展需要科学规划沿江港口布局,又要预留必要的空间,对宝贵的岸线资源实施可持续利用。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