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产业西进上演“圈地运动”


作者:赵锋    时间:2012-09-06





  经济减速,企业“西进”加速。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得知,西安、重庆、成都、银川等西部城市正加速承接产业转移,不仅想方设法吸引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本地的相关产业园,而且越来越看重科技项目的落地。

  西安某开发区的官员表示,在宏观经济减速的背景下,西部省份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关注点逐渐向高科技类项目转移。当地学者认为,在“什邡事件”、“启东事件”的冲击下,未来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将更加注重质而非量。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企业是怀着“圈地”而非做实产业的动机“西进”的。

  产业“西进”加速

  “ 今年初我们就确定要将厂子搬回陕西,这几个月一直在和西安周边的几个工业园区谈判,目前已经基本确定落户事宜。”王明是个地道的陕西人,上世纪90年代末南下东莞办了一家外销型家纺厂。不过,2008年以来,他的公司外销一直很不景气;尤其是去年以来,由于企业成本上升,加上外销订单大幅滑落,他的公司早已陷入半停产状态。

  近日,王明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自己把公司迁到西安,一是因为祖籍在陕西,二是因为西安周边一些产业园对入园的纺织企业实行的税费减免返还政策、厂房出租出售优惠政策、配套服务优惠政策等。

  最近两年,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向内地加速转移。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西部省份也准备了各种类型的产业园区,并出台不少优惠措施吸引此类企业。据记者了解,陕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纺织产业园不下10处。比如正在建设中的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就以纺织服装、航天科技、新型材料等产业为核心;园区一期规划5平方公里,二期将达20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300亿元。

  此类产业园对入园企业实行专门的税费减免返还政策、厂房出租出售价格优惠政策、配套服务优惠政策等。来自东南沿海的中小企业非常看重这些优惠措施,王明坦言,“外贸家纺现在大部分都转向内销,回到内地除成本优势外,还可以享受不少优惠,这些对企业的二次发展有很大帮助。”

  记者获悉,陕西省已经承接的纺织产业转移项目多达数十个,规模较大的就包括福建客商投资的金盾纺织泾阳有限公司三万锭精梳技改扩建项目、浙江客商投资的陕西润浙纺织有限公司三万锭棉纺及床上用品生产线等。

  除了家纺业,传统制造业转移今年明显加快。西安主管招商的一位官员表示,今年来洽谈“西进”的中小企业明显增多。陕西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该省共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项目752个,实际到位资金1035亿元,占外省区市在陕投资到位资金的42%。从产业来看,陕西承接东部产业中相当大的一批是制造业,去年740亿元的投资额在到陕投资领域中排名第一。

警惕“圈地”

  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的“西进”,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国家赋予西部地区更多的优惠措施。比如关天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都有相关的配套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投资商的眼球。尤其是在内外部经济形势不好的背景下,到西部投资可以减少因经济下滑带来的冲击。然而,谋求升级中的西部产业要想轻松地完成转型,也并非易事。当地学者指出,因为在西部多个省市依然强调GDP增速的现状下,一些地方对于那些打着产业转移而来圈地的企业仍然缺乏制约。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在陕西宝鸡、咸阳、榆林等地市的多个类似西安纺织创意产业园的小产业园区,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些园区在发展过程中,过度片面强调入驻企业的数量,忽视入驻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质量,出现了一个企业在多个园区只挂名不经营的现象。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不少企业迁回内地的时候,更看重能“圈”多少地,“因为以产业的名义在内地圈地,不但不会引起地方政府的注意,而且还可在后续的发展中享受低价的增值效应。”这位人士告诉记者,“即使企业经营活动并不赚钱,但圈来的土地也会带来不菲的收入。”这也是一些企业热衷产业转移的秘密。

  因此,有学者建议,地方政府出台措施,限制一些产业转移企业不良的圈地运动。比如,产能与用地量上应该挂钩,以限制企业不良的取向。

来源:中国经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