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地位再获重申


作者:胡亮    时间:2012-09-07





中部六省发展战略各有特色,专家呼吁,重点地区发展应保持“合作性竞争”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中部地区已进入巩固成果、发挥优势、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应稳步提升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地位,增强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包括:到2020年,中部地区实现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城镇化率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东部地区水平,在支撑全国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六个省都各有特点,都是在国家总体要求下,结合自己的省情,确定了具体战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对中部六省崛起如此评价。

  稳步提升“三基地、一枢纽”地位

  2006年4月15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就明确了中部“三基地、一枢纽”,即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定位。

  此次《意见》明确要求,要稳步提升“三基地、一枢纽”地位,增强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巩固粮食生产基地地位、提高能源原材料基地发展水平、壮大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力、强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

  对此,刘勇认为,中部六省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都非常明显。他说:“中部地区在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空间开发的历史背景以及区域经济的基本态势中,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资源拥有量,都与其所在地理位置一样处于全国居中的位置。”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跌破8%。但从各地情况来看,中部六省GDP增长率则全部高于10%。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还是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中部地区都可谓当仁不让。

  “要扩大内需,建立内需型经济,使中西部拥有更多参与发展的机会。”刘勇分析认为,中部地区因其拥有相对较优越的居中区位优势及已有的工业基础条件,有可能成为建立内需型经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最佳地区。

  据记者了解,从2010年1月开始,产业梯度转移开始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皖江城市带、湖南湘南、湖北荆州也陆续成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刘勇表示,工业化的发展规律就是从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扩散,而在承接产业辐射、扩散的过程中,中部会首先得益。“中部地区正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具有良好的承接工业化扩散的能力,可以而且应当成为接受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刘勇说。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伍新木还曾撰文指出,中部地区最有条件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及政策配套,这种优势就发挥不出来。

  “中部的发展目标不应该全部指向东部。”伍新木认为,中部不能走西方和东部走过的老路,而更应该重视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环境资源保护的新机制等方面超过东部,在全国成为引领地区。

  刘勇也进一步表示,中部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只是一个方面,对中部而言,更重要的还是其自身的工业化。一个地区工业化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某一个地方,形成具有全国意义的产业组织运营管理中心,中部的工业化也是如此。“这一方面比承接产业辐射更具意义。”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