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龙泉经济建设要强,必须是质量强市。质量强市应该怎样做,正在龙泉上上下下引发热烈反响。龙泉市委书记蔡晓春指出,怎么做,要突出四个方面:一是科学发展,二是转变方式,三是特色竞争,四是加强品质。他阐述了在龙泉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以及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质量带动、服务带动“五个带动”的重要举措。当前,全市上下正在为质量强市建设区域经济而努力。
龙泉市市长季柏林提出:建设龙泉经济关键在做。一个“做”字,涵盖了无穷的内容,包含着殷切的期望。做,就要做在基层、做实基础、做出实效,就要明白“为什么做”、“怎么做”、“做什么”。
综合龙泉市情和当今社会发展的实践,我们清醒地看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破解“四道难题”要靠“做”;打造“活力龙幸福泉”要靠“做”;实现龙泉绿色崛起、科学跨越和质量强市战略目标更要靠“做”。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成就任何事业,“做”是关键。在做中履职、在做中尽责、在做中服务、在做中发展,千年龙泉,在品牌强市、质量兴市中遽然提速,实现了全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接轨调整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浙江龙泉,山为长三角之巅,水是三江之源,生态全国领先,剑瓷世界驰名,还是世界香菇栽培发源地、中华灵芝第一乡、中国茶文化之乡。
近年来,龙泉市围绕“活力龙 幸福泉”主题,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开展质量兴市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接轨调整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品牌战略”打造区域特色竞争力
短短5年时间,产值就实现了从零到亿元的突破,创造这一快速发展纪录的是“龙泉金观音”,龙泉市的一个茶叶公用品牌。
“龙泉金观音”是长三角第一个乌龙茶新种,自2007年问世以来,独具“香、活、甘、醇”的特性,被业界称之为是乌龙茶系列继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潮州凤凰单丛、台湾乌龙茶之后的第五朵金花。
在金观音茶叶的发展历程中,龙泉市瞄准“公用品牌”,由政府出钱、出力、出人,申请注册了“龙泉金观音”集体商标,大力宣传推广,打开市场销路后,供企业和农民共同使用,实现了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的目的。2011年,“龙泉金观音”种植面积达1.5万亩,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龙泉金观音”专业村3个,标准化加工厂30家,产值达1亿多元。
“龙泉金观音”的良好发展势头,还为龙泉赢得第一次省级地方标准的制修订权。去年,由龙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龙泉市农业局共同承担的龙泉金观音省级地方标准制定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这意味着今后浙江省内以“金观音”为主的乌龙茶,都要参照龙泉制定的这个标准去执行。
“龙泉金观音”公用品牌培育只是龙泉实施品牌强市战略的一个缩影。为着力实施“品牌强市”战略,龙泉市不仅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措施,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品牌的意识,争创名牌,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还专门成立了品牌发展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发挥职能,突出优势,为商标品牌保驾护航。同时,工商部门还设立了5个乡镇、市场、工业园区品牌服务指导站,建立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和丽水市著名商标、龙泉市著名商标四级商标梯次培育管理体系,实行“一帮一”制度,帮助企业注册商标,指导其规范使用。
目前,龙泉的竹茶菌蔬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中,除“龙泉金观音”外,蔬菜产业也有了“龙泉绿”公用品牌,“龙泉黑木耳”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龙泉灵芝”、“龙泉灵芝孢子粉”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些身份,不仅促进行业发展“强筋壮骨”,而且在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产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
“品牌强市”战略还助推了民企摆脱“升级难”。 浙江龙泉兄弟之星汽配有限公司原来是一家以代加工为主的企业,只注册有一个商标“兄星”。而现在,通过龙泉市工商部门的“品牌指导”,企业走上了自创品牌的发展之路。在近几年中,兄弟之星汽配有限公司先后注册了“顶刮刮”等多只商标,并进行了商标国际注册,企业的生产也渐渐从代加工转变成了自主品牌加工。
这几年,“创建品牌”已是龙泉企业界最热门的词汇,截至今年6月底,龙泉全市有效注册商标达到1923件,其中农产品注册商标288件、服务商标138件、国际商标4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集体商标2件;已创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其中行政认定1件,浙江省著名商标20件;龙泉市还成为“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竹木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基地”、“全国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正积极创建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还有8家企业被评为“浙江老字号”,成为全省“浙江老字号”最多的市县。
就在越来越多龙泉诞生的品牌影响中国之时,品牌效应也让龙泉尝到了“甜头”。因为品牌集群,带来了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聚效应;因为品牌魅力,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向龙泉伸出“橄榄枝”;因为品牌战略,龙泉的竞争力正进一步提升,战略框架正进一步拉开……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