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在青岛开发区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内,由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中国首艘深潜水工作母船“深潜号”正式交付上海打捞局。随着今年我国首艘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亚洲最大深水气田平台导管架“荔湾3-1CEP”纷纷从这里起航,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园成为行业瞩目的焦点。
“巨头”云集海西湾成“后起之秀”
海西湾坐落于青岛开发区凤凰岛畔,它是浩荡的劳动大军劈山填海的杰作,也是挤身中国四大船舶产业集群的崭新地标。
走进海西湾,一边是挖掘机的轰鸣回应湛蓝海浪的节拍,拔地而起的高楼群初露轮廓,另一边是壮阔的船坞焊花飞迸,一艘艘货轮等待远航。在这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仅驻扎了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青岛)公司等129家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还集聚了山钢集团、齐耀瓦锡兰等500余家生产配套企业,以及中船重工711所、725所等业内顶尖科研院所,形成了集研发、生产、总装、销售于一体的造修船和海洋工程产业链。海西湾俨然成为我国链条最完整的造船产业集群,西海岸经济新区“临港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预示着海西湾即将迎来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2011年,海西湾被认定为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全年实现造船和海洋工程产业总产值215.5亿元,出口11.7亿美元,成为直追广州、上海、大连三大造船基地的“后起之秀”。
根据最新发布的《青岛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海西湾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集聚区被规划为青岛市七个蓝色经济工业产业集聚区之一,结合青岛开发区紧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海西湾将以着力引进大型企业和行业顶尖科研院所为重点,引导相关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全力打造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加工再到运输出口的“一条龙”产业链。
深耕产业链集群优势明显
2011年,对于全球的船舶制造企业来说,都是步履维艰的一年,受国际经济形势整体低迷的影响,仅靠企业个体的能力,明显无法独善其身。但海西湾却在去年,实现了逆势增长的奇迹,而这主要是依托于产业聚合所带来的集群优势。
在海西这片U型港湾,8大临港产业集群实现产值304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8.4%。新区已建成国家级的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船舶与海洋工程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船舶出口基地,设立省级以上研发机构47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件、名牌产品26个,已成为山东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
“在国际上,像这样完备的产业链条并不多见。”青岛开发区发改局副局长薛俊亭说,“为什么一些大型的海洋综合性船舶都是从这儿完工并交付使用的?就因为配套能力齐全,从硬件到软件大都在青岛配齐。”
当船东在海西湾制造海洋工程设备时,数万吨的设备需要大型深水驳船运输,而附近的北船重工正好可以满足这样的配套需求;北船重工生产各类海洋船舶,又需要像瓦锡兰集团、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这样的柴油机生产商提供配套;再演化下去,这些柴油机生产商又需要更为细节的零部件配套商提供配套服务。由此,从数个龙头项目衍生出了放射性的产业链条,这些也都是产业集群所产生的区域优势。
下一步,集聚区将重点发展不需要使用岸线的船舶海工配套产业,增强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对其他装备的承载和吸附能力,积极引进建设机舱辅机类、电子类、泵阀件类等配套项目。今后五年在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中,海西湾这个海洋装备基地将形成在世界上具有竞争力,在国内处于先进地位的产业集群。
大项目齐登台拉动集聚区升级
今年以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了“重点项目建设年”活动,以重点项目的落地带动相关产业加速发展。在重点项目的助推下,海西湾船舶海工集聚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据悉,下一步海西湾所在的西海岸将上马60个青岛市级重点项目,并力争年内全部开工建设。其中武船重工麦克德莫特海洋工程、五菱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将竣工投产;总投资160亿元的青岛董家口港、摩科瑞、孚宝等19个码头建设项目加快推进;青岛港40万吨级、20万吨级码头年内完成竣工验收,同时新开工12个码头泊位。
根据规划,到2015年,西海岸船舶与海洋工程集聚区年造船能力将达到668万载重吨,海洋工程钢材加工能力将达50万吨,修造船能力200余艘;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产值将达700亿元,年均出口额将达36亿美元,直接就业岗位将超过5万人。届时,海西湾也将成为集造船、修船、海洋工程、科研等为一体,高效集聚、世界驰名,配套功能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规模最大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之一,一个世界级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蓝色高地”正在这边海域上缓缓崛起。(本报记者 杨瑾)
来源:中国水运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