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低迷,浙江嘉兴紧固件出口形势不佳


时间:2012-09-18





“步履维艰”。在描述今年浙江省嘉兴市紧固件产业发展情况时,该市紧固件进出口企业协会用了上述字眼。该市今年上半年的紧固件出口形势不佳,其提供的数据显示,1~7月,出口以“下降”为主调。


  今年1~7月,该市紧固件产品进出口总额为5.75亿美元,其中出口5.6亿美元,同比下降5.1%;进口0.15亿美元,同比上升7.5%。


  1~7月出口量价齐减


  据协会介绍,除美国市场外,嘉兴市紧固件的主要出口市场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1~7月,嘉兴市紧固件出口市场仍以美国、欧盟为主,出口额达2.4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3.6%。嘉兴市27个紧固件主要出口市场中有20个市场出口金额同比下降,其中对欧盟出口下降21.24%,对俄罗斯出口下降18.9%,对东盟出口下降10.18%。


  其中1~5月,该市紧固件出口美国1.1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4.75%,同比上升23.92%。


  从出口主体来看,过半数的龙头企业出口额同比下降。1~7月,嘉兴市紧固件出口排名前10家企业中有5家出口额同比出现下降,浙江乍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降幅最大,达36.84%。

  从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在出口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1~7月,嘉兴市紧固件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金额为5.30亿美元,同比下降4.32%,出口额占全市紧固件出口总额的94.57%。


  紧固件出口产品量价双减。1~7月,嘉兴市紧固件产品出口数量40万吨,同比下降5.5%,出口金额5.6亿美元,同比下降5.1%。1~7月,嘉兴市紧固件出口平均单价为1266美元/吨,较去年同期的1393美元/吨,下降了9%。


  出口阻力加大


  当前欧盟债务危机尚未过去,世界经济复苏虽然在延续但仍充满了变数,而欧美又是嘉兴市紧固件企业主要的出口市场,因此,欧美低迷的市场形势对嘉兴的紧固件出口仍将产生后续的困扰。


  除了全球经济低迷,外销市场疲软外,贸易摩擦的形势依旧严峻,嘉兴市紧固件企业的出口阻力也在加大。


  据悉,目前欧美等国正在调整相应的贸易救济规则,以应对WTO对其不利的裁决,调整完毕后我们势必将面临更加复杂的贸易摩擦;与此同时,阿根廷、巴西等对我贸易摩擦多发的国家,目前正使用非自动进口许可等直接违反WTO规则的手段进行贸易保护。这些措施难以长久,也势必会转向反倾销等传统的贸易救济手段。


  另外,由于欧美大选,其经济政策恐有变化。今年欧美一些国家恰逢选举年,尤其是美国大选,对中国贸易有可能成为政治操纵的话题,进而增加贸易争端风险。协会强调说,相关紧固件企业要趋利避害,制定应对措施,化危为机。


  但也并不是没有利好因素。


  首先,由于产能过剩,需求下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的钢材价格大幅下跌。钢铁行业开始持续低迷,但这对紧固件行业来说,却是相对压缩了原料成本。


  其次,今年是“十二五”关键之年,又是“十八大”召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传出明显信息,保增长是第一要务。在保增长的基调下,有不少重点项目即将开工,尤其是城市交通、高铁、核电建设项目,紧固件企业面临不少商机。


  此外,国外新兴市场发展很快,企业有望开拓外销市场。国外的新兴市场主要为南美、东南亚、东北亚、大洋洲等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随着这些地区国家的发展,其对紧固件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


  在欧美等国需求疲软的情况下,相关紧固件企业可以将市场开拓方向瞄准新兴市场。


  注意调整出口区域


  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企业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对此,协会提出了几条应对新困境、新挑战的对策:


  首先,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性能、高强度、高附加值产品。紧固件企业要紧紧依靠汽车、新能源、高铁、航空航天、IT等产业振兴发展契机,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水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造竞争新优势。


  其次,立足内销市场,开拓外销新市场。随着贸易摩擦的频繁化,协会提醒说,嘉兴市紧固件企业要有足够认识,单一外销风险大,企业要立足内销市场,朝内向化转移;另外要看到整个世界经济都在放缓,今年的出口形势更为严峻,对此,相关企业要注意出口区域的调整,开拓南美、北美、亚洲、东南亚等比较有潜力的市场。


  再其次,创新营销模式,拓宽销售渠道。紧固件作为传统产业要与新经济、新技术及互联网做好嫁接。开展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网上交易的新途径,探寻走上“电子商务+专业公司+小制造”这一发展模式。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