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面临寒冬,舟山谋求升级转型


作者:何苍 刘红霞    时间:2012-09-29





  2011年底以来,国际造船业迎来“寒冬”,拥有充足产能的造船企业却一“单”难求。以船舶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舟山,同样感受到了“寒意”。

  “近年来舟山船舶工业发展迅速,已经是舟山市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秦泽江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舟山市2011年船舶工业总产值达666.4亿元,全市造船能力达到1000万载重吨,造船三大指标占全国份额的10%以上。

  据报道,在今年前3个月,舟山市新接船舶订单20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0.8%。这是2009年以来舟山市前3月新接订单量最低数据。而刚刚过去的2011年,舟山新接订单量60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9.1%。更甚者,有10%的舟山造船企业已经半年没有接到新订单。

  事实上,整个行业都不景气。

  根据英国船运经济机构Clarkson公布的数据,2012年上半年,中国造船厂仅拿到182艘船的订单,去年同期为561艘;顶峰在2007年,达到2036艘。中国船舶工业协会近期亦发布行业报告,2012年前5个月我国造船完工225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了10.1%;承接新船订单95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了47.3%。

  在造船业发达的浙江地区,不少船企亦纷纷倒闭。据报道,今年5月,台州最大出口船舶企业金港船业提交破产申请;之前,宁波蓝天造船集团和年造船能力100万吨左右的宁波恒富船业有限公司先后倒闭;9月5日,国内第一家在伦敦上市的温州船企东方集团有限公司又发出寻求资本重组或资产转卖的公告。

  舟山市船舶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指出,舟山造船企业在2009年至2011年还能得益于船市的兴旺,抢抓了大量价格较高的订单,支撑了经济运行指标的稳定。而2012年,要靠“吃老本”已难以为继,更需要克难攻坚。面对尚未度过的行业寒冬,舟山船舶业下一步将何去何从?

  秦泽江告诉记者,在累计协议利用资金160多亿元、可实现年工业产值约600亿元以上,其中船舶配件制造占比52%的舟山新港工业园区,以临港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形成了高端船舶与船配功能产业园,包括扬帆船配园、欧华船配园、中盛船舶、中船重工船业等在内的一大批重点企业纷纷入驻,基本形成了以临港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聚规模。集聚效应和区位优势使舟山船舶以及船配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保留。

  秦泽江表示,舟山船企已经做好准备进行内部调整,引进现代造船模式降本增效。这不仅是舟山船企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其他以船舶制造为支撑产业的沿海地区的普遍思虑。

  “此外,船企可以利用舟山新区的优势进一步吸纳优秀人才。”秦泽江告诉记者,新区设立以后,吸纳了大批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的本科专业人才,极大地提高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助于舟山船企的转型升级。

  关于转型升级的方向,舟山市港航局副局长罗宁曾向媒体表示,舟山船舶修造工业需要构建综合竞争优势,并向海洋装备业转型升级。随着绿色船舶规范等一系列船舶新标发布实施,舟山市部分船企已经主动出击,加大以节能环保船型为代表的新型船型的研发,使舟山从传统的船舶修造业向高端的新兴海洋工程领域转型挺进。船舶业不再只是单一的船舶修造或制造货船,而是向着更高层次的海洋工程发展。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