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再次开园,启用一期32万平方米新载体。作为长三角重要的高新制造业基地,无锡正在通过多项优厚的条件吸引着物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要素的积聚。而这,正是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型的缩影。
每一次危机都孕育着机会,中国的制造业升级之路在长三角地区尤为显著。
初尝甜头
低成本优势曾为中国带来了“世界工厂”的称号。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19.8%,高于美国的19.4%,成为全球制造业产出最高的国家,但在宏观经济环境低迷之下,“中国制造”在成本上升和出口萎缩双重夹击之下进退两难,中国企业不甘心在价值链低端挣扎,开始积极向上游发展。
如何提高“中国品牌”的含金量?拥有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最齐全的城市群落和最完备的产业资本,长三角区域无疑身负中国制造升级和做强的重任。
德勤中国发布的《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报告显示,在对企业新建工厂选址倾向分布的调查中,长江三角洲在全国诸多的区域中依然排名第一。
最近几年,江苏的产业升级和转移卓有成效。上海经过一两年的GDP垫底阵痛,高端制造业和生产型服务业也逐步显现后劲。而正在饱受产业空心化的浙江部分区域,正在尝试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强省的序列。“这几年,苏南和上海企业主动创新的优势非常明显,人才、研发能力强。而全国其他区域,比如北京,虽然高校云集,但人才优势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与长三角尚有差距。珠三角的人才优势也稍显逊色。创新能力,将成为长三角保持长期优势的关键。”区域经济专家、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研究员刘奇洪说。
在这轮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赛跑中,江苏无疑走在前面。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9.9%,高出全国平均2.1个百分点,并延续了过去几年领跑长三角的势头。“这几年,江苏的制造业发展强劲,是整体经济增幅较快的主要因素。”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分析。
在过去的几年中,江苏在本土传统企业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层面都有长足进步。
刘奇洪曾做过统计,苏南地区的江阴、张家港、宜兴、常熟、太仓等县域,很多当地企业的前三名,都有镇办甚至村办企业。“这些多由原村办、镇办企业改制过来的民营企业,曾经开创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并能够坚持主业、坚持实业,不断地对接新技术、新市场,从村镇走向全国。”刘奇洪说。
苏州、无锡等沪宁线的城市,则聚集了包括物联网、IT、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主要通过引进外资或海归人才而得到发展。比如无锡,政府主导的五三零计划引进施正荣创建尚德、陈阳的美新半导体等高科技公司,而稍晚的物联网产业中心政策,则吸引了电信运营巨头和大批物联网人才和公司。“人才的引进,最大的基础是当地的软环境,包括创业和落户的环境。相比于上海和杭州,苏南的土地、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所以当地在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吸引条件也相对丰厚。”刘奇洪说。而在某种角度上看,在过去几年中,江苏坐商模式的厚重经营传统,也使得企业能够坚持主业,做大做强制造业。“有些企业为了追求丰厚的利润,放弃实业,转向投资甚至是投机的行业,这是非常短视的。企业只有依靠自主创新,不断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真正的长远发展。”波司登董事长高德康说。
转型阵痛
上海这座中国曾经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在进入21世纪的头几年就因为房地产泡沫的出现,实业成本急剧上升,发展势头日渐式微。
这座经济之都由此需要承受阵痛,来迁出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腾笼换鸟,引进更多拥有高端技术和品质的生产企业。过去两年间,上海的GDP增速,都排在全国倒数第二。不过,来自上海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上海经济对房地产、重化工、劳动密集型等产业的依赖度已经明显降低,来自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输出则日渐增强。
而受困于外贸市场萎靡、人力成本上升和民营企业融资难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浙江省的经济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出过早衰退的现象。这一区域的典型是地处浙南的温州和台州。在过去20完成原始积累后,一部分实业家变成了新兴资本家,渗透到许多民营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中。但随着近年外贸形势的一再恶化,迅速升值的房地产成为他们的宠儿,并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炒房团和开发商。
向来不佳的民企融资环境,使得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迅速失去市场的温台企业难以为继,横跨金融和实业的结构性缺陷,又使得产业空心化的趋势愈发严重。即便如此,2011年全国工商联评出的中国企业500强中,江浙企业占比约50%,从数量上看,浙江甚至超过江苏。“浙江企业家骨子里是充满活力的。”刘奇洪说。
随着房地产调控使企业资金流进一步恶化,地方政府开始深刻认识到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不久前,浙江省召开的经济会议上强调,要让“资金向实体经济投放,空间为实体经济预留,人才向实体经济集聚,领导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将成为今后市县考核的重中之重”。(陈哲)
来源:中国信息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