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一杯安溪铁观音,看一场《乡村大世界》,走一遍茶乡山水。近日,第三届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在福建安溪圆满落幕。
茶业盛宴,安溪飘香。安溪县地处闽南金三角的结合部,居山而近海,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和铁观音的发源地。2011年,全县茶园面积60万亩(约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1/50),茶叶总产量6.5万吨(约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1/25),涉茶总产值92亿元,涉茶人口80多万人,2009~2011年,连续名列“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第一位。
本届茶业博览会源于第一、二届海峡两岸(安溪)茶机具博览会,是安溪县倾力打造的茶事活动之一,旨在“以茶为媒、以牌扩业、以展引资”,充分挖掘闽茶在海峡两岸乃至全国、全球的影响力、竞争力、聚集力,打造现代茶业发展高端平台,助推福建由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跨越转变。
全产业提升 助推行业升级
去年以来,受世界经济疲软的大环境影响,茶行业内销和外贸市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少茶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低谷期。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发展,安溪茶企开始了积极探索。
走访安溪和博览会后,我们看到:从茶基地的监管到茶叶的抽样检测,从茶叶上市到茶叶营销,从制茶机械到茶叶包装,从茶艺培训到开办茶校,从茶园生态旅游到农业休闲风光,一条茶叶的全产业链正在安溪发展得风生水起。
安溪县县长高向荣表示,只有全产业链的提升,茶行业的发展后劲才能持续绽放,这也是把“海峡两岸茶机具博览会”更名为“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的动因之一,由突出“专业展会”向“综合展会”提升,“区域性展会”向“国际化展会”提升。
电子商务是近几年来茶企都非常重视的营销渠道之一。在本届博览会上,中国茶多网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在安溪正式揭牌,数十家企业被现场授牌,成为茶多网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的首批入驻企业。这是安溪茶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
据高向荣介绍,茶多网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为电子商务类创业者搭建的制度性、智能化的服务平台,是为新创办具有发展潜力的电子商务中小企业提供有利于存活、发展的服务环境和空间环境的公益性服务平台。该孵化基地作为电商培育、营销培训、品牌推广、渠道创新的大本营,将为茶产业跨越发展和茶农茶商“二次创业”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助推产业链纵深发展和经济腾飞。
茶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对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茶行业人才,安溪政商各界积极谋划,慷慨解囊,捐建了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茶学院办学体系以本科(本一)教学为主体,向上招收研究生,向下延伸到高职教育,培养现代茶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服务和助推茶产业发展。
茶产业旅游也是安溪茶产业延伸发展的一大亮点。近年来,通过旅游与文化、茶叶、农业、工业等行业逐步融合,2011年安溪全县旅游总收入达26.3亿元,增长15.6%,占全县GDP7.3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23.7%,成为福建省“新兴旅游县”。
抱团推广品牌 共谋发展之道
安溪茶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茶博会现已成为国内外名茶产品贸易平台,中国茶机具产品集散平台,茶业新技术、新产品发布平台,茶产业投融资对接平台,茶品牌提档晋级平台,闽茶交流发展平台。
市场的低迷,让以安溪茶企为主要代表的闽茶企更加团结,不断通过抱团推广等形式来开拓和抢占市场。此前,安溪茶企曾抱团赴美探市,并取得了不错的推广效果。本届博览会,围绕“闽茶共谋发展”,举办了“2012茶业创新与发展暨闽茶发展论坛”、“闽茶品牌推广战略联盟”倡议签名仪式等活动。同时,安溪县政府也与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合作,组织实施安溪铁观音品牌推广行动,展会相关信息将在全国各地169家晚报中进行同步推广。
在业界都非常关心的融资方面,本届茶博会首次重点特设、同期举办的“2012中国茶产业融资洽谈会”,借助茶博会平台,进行资金与项目对接,为壮大茶产业发展搭建茶产业与金融业的交流和对接平台。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积极介入协办支持本次投洽会,特别是民生银行,继今年6月在厦门设立茶业金融中心之后,助力支持本次投洽会,携手安溪县茶叶协会现场授牌成立安溪茶产业城市商业合作社,成为本次投洽会最大的签约项目,计划授信5亿元资金,首期授信现场签约1亿元给50家安溪茶产业企业,鼎力支持中国茶产业快速发展。
博览会前,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等联合主办了福建茶产业“闽茶中国行”推广活动。“闽茶中国行”选择了福建安溪铁观音等各种闻名于世的名茶作为代表,通过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城市,如台湾、上海、北京、信阳、南京、广州等地举办新闻发布会、产品推介会、论坛及招商加盟等主题活动,弘扬闽茶文化,推动闽茶产业发展。
“闽茶中国行”活动是近年来福建茶产业首次集体巡礼全国的产业推广活动,有众多安溪茶品牌都参与其中。这是安溪茶业打响品牌之战的先锋之旅,对进一步合力推广安溪茶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