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工宝石之都”30年产业的“加减法”


作者:张周来    时间:2012-11-08





  历经30年发展并且名声在外的“世界人工宝石之都”广西梧州,近年来人工宝石行业悄然做起了“加减法”:宝石加工从业人员大大减少,产业链却进一步延伸到科技研发、品牌培育等领域,作为全国乃至世界人工宝石集散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

  1982年港商崔福明在梧州开设第一家宝石加工厂,梧州人工宝石产业由此诞生。经过30年的长足发展,如今梧州人工宝石年产量已占据全国总产量近90%、世界总产量近80%,庞大的产业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从业人员。

  来自湖北宜昌的侯静两年前千里迢迢来到梧州,在一家宝石加工学校短暂培训后准备寻找工作机会,但他惊讶地发现这几年当地宝石加工从业人员越来越少了。

  在最初的发展历程中,梧州人工宝石加工行业的切石、做坯、圈石、刻板、抛光等各道工序,基本都是手工操作,费时费力。梧州市宝石商会会长李桂生回忆说,10年前梧州市区常住人口大约30万,而从事宝石加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就超过10万人,再加上市区周边万秀区旺甫镇等家庭作坊式宝石加工聚集地,数字更为庞大。

  机械化加工的出现,大大改变了这一局面。梧州市宝石商会负责人介绍,目前最新型号的数控全自动磨宝石机器,一天可以磨15万粒,等于过去500名工人一天生产的量,而且部分机械加工的产品质量达到了AAA级以上。

  以往随处都能听见的手工打磨宝石的噪音清静了许多,大批人员陆续离开梧州,梧州市宝石商会统计显示,目前梧州市的宝石加工从业人员由原来高峰时期的10万人大幅减少到目前的3万人左右。

  然而记者最近在梧州采访发现,宝石行业从业人员虽然大大减少了,但行业却并不显得冷清,产业前景反而继续向好。梧州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宝石首饰出口总额超过1100万美元。另一个动向是国内市场需求正在攀升,以前梧州人工宝石国内贸易数量仅占贸易总量的5%-10%,今年国内部分已占到总贸易量的30%。

  梧州宝石城、宝石大厦等交易集散地堪称人工宝石行业的“晴雨表”。2008年前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这些地方店铺出租比例最低时不到50%,但目前这些地方一铺难求。最近记者在宝石城看到,不少店铺门口贴出了“急收宝石”“急需外发加工”等字样。

  梧州国际宝石节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陈超文介绍,梧州市借助已经连续召开8届的梧州国际宝石节,促进以初加工为主的宝石产业形态向中、高档宝石产品的生产和贸易转型,同时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学研结合、打造本地人工宝石品牌,加快促进人工宝石产业转型升级。

  陈超文说,目前梧州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工宝石原材料、机械设备、加工辅助材料的生产基地,以及人工宝石收发、人工宝石饰品交易中心,梧州有400多家本土品牌企业与泰国等东盟国家的珠宝市场建立了固定联系,本地生产的宝石加工机械占有全国大部分市场份额,并出口到泰国、印度等国家。

  虽取得如此成绩,但梧州人工宝石行业界人士仍然常常以施华洛世奇的案例来进行反思和激励自己。施华洛世奇产品本身就是人工水晶,以切割工艺和设计出名,它的产品近几年在国内不断拓展市场并成为不少消费者眼里的奢侈品牌。“人工水晶在梧州比比皆是,关键在于我们还是缺了品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做好产品更要做好品牌,这是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李桂生说。

来源:新华网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