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特色农业正成为引领湘西农民走向富裕之路,也成为一条产业扶贫、产业富民的成功之路。多年的特色产业发展,让湘西形成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特色品牌,龙山百合、古丈茶叶、泸溪椪柑这3个产品是其中最为耀眼的3张名片。
57岁的龙山县洗洛乡双牌楼村村民莫景平尽管从来没有坐过飞机,也从来没有去过上海,但莫景平知道,他种出来的百合每天坐着汽车或者飞机奔赴上海。上海人爱吃百合,如果追问他们煲汤锅里百合的“籍贯”,最终你会发现它们来自湘西龙山县。尽管两地相距1000多公里,但小小的百合把它们连在了一起。“去年种了0.26公顷百合,收入2.8万元,今年种成0.33公顷了。”莫景平盘算着。
洗洛乡是龙山县最早栽培百合的乡镇之一,自从试点种植百合以来,莫景平就再也没有出去打过工,百合改善了他们家里的经济状况。该县百合办主任彭启洪说,上海每天百合的需求量为200吨,主要由龙山县经销商供应。从1998年开始,龙山县决定把百合作为冬季农业产业开发的重点来抓,为此县里成立了百合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干部专职负责抓百合产业发展。经过10多年的试种和研究,最后确定将卷丹百合作为龙山百合的当家品种。
2004年,百合办在白羊乡民艾村和玉树村建立了近70公顷百合丰产示范基地。两村518户共2103人,种植前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通过扶持,当年种植百合124公顷,实现销售收入56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660元。当地老百姓们说:“现在大家住的是百合屋,用的是百合钱,读的是百合书,坐的是百合车……”
百合做成了大产业,凸显出特色农业扶贫的魅力。
“绿水青山映彩霞,彩云深处是我家,家家户户小背篓,背上蓝天来采茶……”宋祖英的一曲《古丈茶歌》让源远流长的古丈毛尖再度蜚声中外、美名远扬。走进歌声中的茶乡,只见青山绿水间成行成畦的茶园翠绿欲滴。近年来,古丈县全力开发被誉为“绿色朝阳”经济的茶叶产业,从生产、加工、营销等方面入手,上演着茶叶产业化建设的“多重奏”。
以“古丈毛尖”为拳头,绿茶、红茶、食用绿茶籽油等多类别的系列产品,在“公司+协会+茶农+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去年实现产业生产总量2509吨,茶叶产值1.64亿元。
“古丈已经率先实现了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农业人口人均0.06公顷茶的奋斗目标。”今年3月29日,古丈县委书记向顶天在2012中国(古丈)第二届茶文化节长沙新闻发布会现场激动地宣布。
目前,古丈县茶园总面积已达0.8万公顷,并确立了“十二五”期间达到1万公顷、远景达到两万公顷的发展目标。在推进茶叶基地建设的同时,古丈县注重通过科技提高茶叶品质,通过推进精细制作带动产业化建设。2011年,由隆平高科、步步高集团、老百姓大药房、大汉控股、湖南美林置业、凤凰旅游6家知名企业联合成立的龙叶古丈毛尖茶文化有限公司落户双溪乡梳头溪村,有效拓展了茶叶精深加工。
而在该村建厂的英妹子茶叶科技有限公司所提供的先进制茶设备与技术,使整个茶叶产业效益大幅提高。“以前只能采摘一季的茶叶,以后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摘加工,以前废弃无用的茶果,也能得到充分利用。这样一来,可使单位面积茶园的收入,从以前的4200元提高到6000元。”该公司负责人说。
谭永峰,80后,泸溪县红山椪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5年,他从涉外经济学院毕业后,曾一度待业,后来望着身后的大山,琢磨到了门道。2008年,他主导成立了泸溪县红山椪柑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生产湘西椪柑、脐橙等,现在他在果园里又发展起了林下养殖。
“椪柑是泸溪人的骄傲”。作为支柱产业,泸溪有椪柑总面积两万公顷,去年总产量为18万吨,畅销20多年,带动了广大果农发家致富。泸溪因而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椪柑之乡”,还获得中国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柑橘生产达标县等荣誉称号。
在泸溪县农办副主任李华才看来,“椪柑产业的红利期已过,正面临着困境”。由于遭受2008年特大冰灾和2011年市场的大幅滑坡,泸溪椪柑产业陷入了困境。“有市无价,增产不增收,县里已是严重的供大于求。”2011年,全国柑橘产量为2650万吨,销售市场基本稳定在1500万吨左右,产量超出近八成。全国柑橘市场基本饱和,买方市场极度膨胀,导致销售价格陷入“冰点”。
李华才开出的解困良方是:调结构,集中力量生产精品良果;建标准,提高全县椪柑的培管技术和质量标准;促销售,在主营城市建立直销窗口;强公司,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
因此,产业改造升级,成为延续柑橘产业辉煌下一步面对的新课题。(中保文)
来源:中国质量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