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加大农业现代化投入力度、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化发展的同时,富裕县找准了“工业立县、牧业强县、招商兴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定位,探索出一条自主创新、产业集群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现代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这是黑龙江省富裕县在年初总结“十一五”期间农业生产经验教训时形成的共识。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县坚持抓农业生产“早是经验,晚是教训”的原则,抢前抓早重实效,确保了“十二五”全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开局良好。
“十一五”期间,富裕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年均增长27.8%,尤其是去年,首次突破6800元,同比增长51.3%,是2005年的3.4倍。“十二五”期间,该县确定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的奋斗目标。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县委首先召开党代会,在党内形成共识,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率领广大农民齐心协力大步向新的目标迈进,“十二五”起步之时出现了喜人局面。
现代农业发展跨步前行
金秋时节,富裕县长发村的玉米地里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旋耕机忙碌的场景随处可见。种田大户崔胜海谈起联合收割机就兴奋不已:“这些大家伙,真是好啊,700亩地两天工夫就收完了,过去哪敢想啊。今年收成也不错,一垧地收五六千元还是挺轻松的。”一边说着,他一边拍着身边的“大马力”笑着说:“现在大家凑到一起经常在开玩笑,过去光听说外国农民种地只见农机不见人,现在咱们不也是开着机车就把活儿干了吗。”
的确,现在富裕县的农业生产到处呈现出一种农业现代化的景象,随处可见的大型节水喷灌设备、四通八达的灌溉渠、大马力拖拉机、成片的实验田、一栋连着一栋的日光节能大棚……这一连串的新变化,造就了富裕农业生产连年的大丰收,而且今年在春旱、低温等诸多不利的条件下,富裕的粮食生产再次取得了丰收,预计产量还将增长。而这要归功于富裕县不断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了现代化农业的生产体系。
过去每到春耕秋收农忙时节,富裕县的农民往往是老少齐上阵,头顶烈日脚踏黄土,没日没夜地忙活。今年大机械彻底把农民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富裕县农机中心副主任周龙生对记者说:“有了大农机我们的底气很足,现在富裕县有千万级农机合作社22个,购置大型农机具678台套,机械总动力达到7.13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9%。依托大农机促进了大型喷灌和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
富裕县大力发展农业设施的同时,还大力倡导科技兴农的理念,努力推进农业科技化的发展。加速壮大起来的农业科技队伍,成了田间地头最忙碌的人,高级农艺师兰运财深有体会,他说:“过去是我们有什么新技术新项目要主动找农民推广,现在农民科学种田意识强了,都是农民来找我要技术要指导,一到农忙的时候鞋都得磨坏几双。”
富裕县今年继续推进旱改水工程,大力发展水稻种植,水稻种植面积达到40余万亩。面对秋收多雨的不利天气条件,富裕县想方设法,人力、机械齐上阵,力争颗粒归仓。
以实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为契机,富裕县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示范网络不断完善,农技推广实现全覆盖。据了解,该县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种子等离子体处理、玉米通透密植等农业新项目15项,创造了玉米亩产1000公斤、水稻亩产800公斤的高产纪录。“现在都讲科技种田了,咱们这儿也搞了测土施肥,知道地里缺啥少啥,避免肥上多了浪费,上少了没用,心里头明白手头上就有准。”富裕县二道湾镇林业村农民张祖平谈到农业科技的功劳有一肚子话要说。
“要是自己摆弄那点地,年收入十五六万元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富路镇大岗子村农民桑井富笑着说。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富裕县依托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土地规模经营层次水平明显提高,全县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32万亩,各类合作社总数达到229个。规模经营为大型农机作业提供了空间,以富路镇大岗子村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去年该合作社纯收入84万元,今年预计能达到100万元左右。规模经营促进了粮食增产,增加了农民收入。
提升产业层次叫响名品牌
近日,富裕县与上海光明松鹤公司就建设万头奶牛场项目达成共识,这是富裕县在大项目建设中走龙头加基地带农户的规范经济发展模式、构筑产业升级的又一可喜成果。
近年来,富裕县找准了“工业立县、牧业强县、招商兴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大力推进龙头加工企业的产业升级和延伸,同时积极招引新能源等“三新”项目落地生根,走自主创新、产业集群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年,富裕县提出举全县之力围绕资源优势引项目,围绕产业升级扩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层次,扩大产业服务,叫响产业品牌,全力打造“四大基地”,即:做大酒类产业基地,做强乳品产业基地,做精纸业产业基地,做成“三新”产业基地。
富裕县县委书记高虹向记者介绍说:“我们就是要在以酒、乳、纸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和以风电为代表的‘三新’产业项目建设上,大下功夫大做文章,目的就是要让外来项目在富裕扎根,让自有项目做大做强。”
畜牧业是富裕县的主导产业,全县乳业生产加工企业已有4家。目前,光明乳业二期亿元、明翔乳业二期亿元等项目都在建设中。富裕县正围绕自身奶牛产业链的衔接配套,积极推进相关产业项目建设,力争打造黑龙江省西部最大的绿色奶源牛源基地。
科菲特饲料公司是富裕县引进的首家外商独资企业。去年,富裕县成功引进了这个投资800万美元的混合饲料生产项目,不仅促进和带动饲料行业的规范发展,还从饲料源头上保证畜牧产品的安全。
富裕老窖是黑龙江省知名品牌。富裕县把今年定为“富裕老窖项目宣传推介年”,实行特事特办,现场办公,县一把手全力帮扶。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围绕富裕老窖的宣传推介活动一项接着一项。
富裕县还依托晨鸣纸业集团优势,加快技改升级,开发高端产品,并带动县内包装、印刷企业更新设备,实现配套集群发展。今年已成功引进四季风纸业深加工项目,并在原有地基上建设车间,办公楼已开工建设。10月末前投产达效,使深加工产品正式上市。
风能资源开发是富裕县的新兴产业。市级重点招商项目国华风电一期4.95万千瓦风电场,已于2008年7月31日正式并网发电。目前,二期项目也已于2011年6月全部竣工投产。为打造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又先后引进了总投资28亿元的中国水利投资集团3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和总投资30亿元的中国华能集团3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全县风电计划总装机容量可达160万千瓦。同时,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第七建设公司签订了年产150台套风机塔筒生产项目协议,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实现了零的突破。
传统文化彰显活力
“苍凉悠扬的旋律在天空回荡,柯尔克孜族的群众在乐曲声中用舞姿讲述着民族的历史……”在前不久富裕县举办的第四届民族风情节上,集体舞《远古的风云》向人们讲述了柯尔克孜族自诞生、成长、东迁等一系列史诗般的传奇故事。民族歌舞、篝火晚会、赛马、摔跤等精彩的文体活动共同构成了富裕民族文化节的文化盛宴。在富裕县这片热土上,民族文化之花正徐徐展开它神秘而多彩多姿的画卷。
具有悠久历史的富裕县虽然地域不是很宽广,却有着2个民族乡、17个民族村,有满族、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2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近1.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在人口不断繁衍生息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和谐共处,在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发建设富裕的同时,也孕育和发展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得益于民族聚居、交通等客观条件,富裕县各民族仍都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不仅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风俗习惯,更使少数民族文化体现出一种淳朴而原始的特点。
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库麦”传承地区的富裕县,不仅拥有着国宝级人物,国家级传承人胡英、省级传承人乔玉珍及市级传承人苏芬等10名登科村民,还拥有曲调高亢的达斡尔族音乐无词歌“扎恩达勒”和达斡尔族说唱形式“乌钦”等等。走进富裕这座小城,一串串夺目的民族文化的珍珠交相辉映,让人流连忘返。富裕县的文化工作者和土生土长的文艺骨干们,根据本民族原始的艺术形式创造出一系列具有时代气息和发展变化的艺术节目,使得传统的文化艺术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它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首先要发展它的文化。基于这样的理念,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便包含着深刻的意义。多年来,富裕县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遗余力,以友谊乡三家子村满语文化保护为例,三家子村被誉为“世界满语研究的活化石”,为让满语文化能够延续下去,富裕县建立了三家子满族语言文化保护区,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280多万元完善了满语学校的配套设施,出台了《三家子村满语抢救和保护方案》,首创了全国第一所满族小学,编制和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语言》。此外还深挖满族民风民俗,举办了中国三家子满语文化论坛,组织编辑出版了《三家子满族风情录》,为研究满族文化风情提供了重要文献。
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才是对文化的最有效的保护,出于这样的考虑,富裕县把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和蒙古族的民俗民情作为文化资源,深度进行挖掘。依托达斡尔族聚居的登科村民俗民情资源,规划了达族风情村,出版了《登科达斡尔风情录》。小登科成立了民间文艺队,每年到农闲时节都组织全村各民族同胞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积极鼓励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创作编排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歌曲、舞蹈等,并对登科古墓群进行了重点保护。
富裕县还大力发展民族旅游文化。他们围绕“四区一带”建设,依托达、满、柯、蒙等多种民族民俗淳朴的人文风情,确定了以发展生态、民族、民俗为主的旅游文化。目前,占地10万平方米的乌裕尔民族风情园已初具规模,吃、住、行、游、娱、购等基础设施可基本满足县内和周边客源需求。乌裕尔民族风情园成功通过审批,成为富裕县首批AA级风景区之一。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挖掘民族文化,富裕县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铸造品牌效应,每两年举办一届的民族风情节和每四年举办一次的那达慕大会愈来愈散发出神奇魅力,一轮轮的展示,掀起一个个高潮,留下一串串印记,使绽放在富裕这座小城里的民族文化之花更夺目、更绚丽。(本报记者李汝辉)
来源:中国商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