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合作升级,化工“海上花”在福建绽放


作者:罗阿华    时间:2012-12-03





11月初,国务院批准了《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继山东、浙江、广东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以及浙江舟山成为海洋经济新区之后,海洋经济“第五区”花落福建。同时,以该规划为依据制定的《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也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这意味着福建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规划》明确深化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核心区、全国海洋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重要基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全国海湾海岛综合开发示范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创新海洋综合管理试验区等六大战略定位。同时提出构建“一带、双核、六湾、多岛”的海洋开发新格局。那么,作为福建经济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的石化产业涉及哪些规划中的内容?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临海化工基地崛起 两岸投资纷至沓来



深化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核心区被列为规划提出的六大战略定位之首。深化两岸海洋经济合作不能不提到古雷石化基地。古雷半岛东面台湾海峡、西面东山湾、南面太平洋,具有深水岸线资源和特色自然资源,发展临海化工独具优势。坐落在此的古雷石化基地是全国唯一的台湾石化产业园、国家级重要的临港石化产业基地、福建两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古雷不仅是漳州的古雷,也是海西、福建的古雷。”福建省漳州市委书记陈冬说,建设古雷石化基地是深化闽台经贸合作的具体举措。


据了解,古雷石化项目计划总投资188亿元,包括对二甲苯(PX)和精对苯二甲酸(PTA)两大项目。在相关政策推动下,截至至10月中旬,原计划投资188亿元的“腾龙”和“翔鹭”两个项目已经完成投资200亿元,其主要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当前建设已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各级各部门正尽全力积极配合,力促早日投产。


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也是福建发展海洋经济战略定位之一,古雷石化基地建设按照“生态功能不降低、水土资源不超载、污染物排放总量不突破、环境准入不降低”4条红线,古雷开发区委托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等权威环评机构,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了区域规划环评,将环保投资占项目总投资额的比例提高到13%。目前已投入环保资金16.88亿元,引进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工艺与设备,配套建设2座污水处理厂、1座固废处理厂,并在东山县、漳浦县等建立环保监测点、环保分局和监察大队等。在石化基地南部规划17.3平方千米的生态控制区,重点建设沿海生态屏障,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古雷半岛石化基地的崛起和绿色发展,吸引着台湾石化业界的瞩目,正新(漳州)橡胶工业有限公司、台玻福建光伏玻璃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大型台资企业纷纷落户漳州。台湾工业总会、石化工业同业公会多次跨洋前来商洽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事宜。近日,由台湾台塑集团投资超百亿元的福建福欣特殊钢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台湾雨和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嘉得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台湾机械制造业来大陆考察,这意味着台湾石化产业链可望在古雷港逐渐延伸。


数据显示,上半年,福建台商投资区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3个,按验资口径,合同外资2.1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逾3亿美元。其中,台资项目13个含第三地转投,总投资1.09亿美元,合同台资5246万美元,实际利用台资9902万美元。


如今漳州古雷半岛,石化集群的虹吸效应已经显现。中石化、中石油、华能、华润等央企纷纷落户。该基地已签约央企项目5个,总投资1361.1亿元。其中,中石化1600万吨炼油、120万吨乙烯项目,总投资920亿元;中石油百万吨级乙烯项目,总投资380亿元;中化集团原油商业储备项目、成品油及化工品仓储项目,总投资60亿元。


高新科技产业集聚 引擎海洋经济发展


深化全国海洋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重要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也是《规划》确立的战略定位。


作为福建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海洋高新产业主要涵盖海洋资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等运用新技术、突出新方向的新型产业。“十一五”期间,高新产业成为福建海洋经济转型的方向,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崛起,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稳步发展,取得一批水平全国领先、具有产业开发前景的技术成果。目前,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海洋高新产业产值年增幅在20%以上,成为福建省海洋经济加速发展的新引擎。


作为海洋经济新增长点,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优势明显。目前,全省拥有国家海洋三所等一批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已开发出几丁质酶、河豚毒素等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产品。在厦门、福州、漳州、泉州等地,涌现出石狮市华宝集团有限公司、福州南海岸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25家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出虾壳素、琼脂、螺旋藻、鳗钙等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海洋生物制品,年产值突破15亿元。漳州诏安县金都海洋生物产业园区已有润科生物(福建)工程有限公司等6家海洋生物类企业入驻,还有6个项目意向签约,总投资近50亿元。该产业园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海洋生物和水产品加工副产物资源,研发提取高附加值的DHA、卡拉胶、琼脂、琼脂糖等食品添加剂,产业园还与国内众多涉海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


海水综合利用日趋成熟。在厦门,一批海水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获得突破,海水冷却和脱硫技术实现年冷却利用海水6.98亿立方米;海岛、船舶专用小型海水淡化整装设备通过设计定型,已投入生产;在泉州泉港区,山腰盐场与惠安电厂签订接纳浓海水合作意向,年产盐可增加约1.5万吨;在东山岛,投入生产的海水淡化设备日产淡水60吨,年产值约150万元。


根据规划,今后几年,福建海洋高新产业将依托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构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平台,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产业群,加快建造高技术船舶、特种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力争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8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率先建成我国高新海洋产业密集区、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区。


港湾综合优势凸显 石化新城初现规模


此次《规划》所提出的着力构建“一带、双核、六湾、多岛”的海洋开发新格局,其中湄洲湾就是六湾之一。而福建的两大石化基地之一的湄洲湾石化基地就位于湄洲湾的泉港区。湄洲湾泉港区海洋国土面积不大,但其海洋资源却相当丰富,主要有港口资源、渔业资源和盐业资源等。其中,福建省第二大盐场——山腰盐场,年产销原盐能力达10万吨是福建省原盐重点生产和出口基地。
据了解,湄洲湾石化基地以泉港石化基地福建联合石化公司炼化一体化项目,和正在建设中的泉惠石化基地中化泉州石化公司重油深加工项目为两大龙头,重点发展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三大合成材料及其后加工业,未来将逐步形成一个泉港石化城和一个沿海产业带。


记者了解到,湄洲湾石化基地自福建炼油化工一体化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以来,已经推动林德气体(漳州)有限公司、福橡化工有限公司、福建省东鑫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石化中下游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优势明显的产业链规模效应。“十二五”期间,泉港石化工业园区计划新增项目53个,总投资570亿元。其中,今年计划动建石化项目13个,包括联合石化公司环氧乙烷/乙二醇、福炼公司裂解碳五分离及衍生物利用、福林气体公司空分装置、环球联合化工公司甲醇制丙烯、厦门泉港商会工业气体生产供应项目等,总投资149亿元。


发展港口物流是海洋港口资源的优势所在。泉港区还高起点规划建设洋屿、沙格和山腰前黄三大物流园区,已吸纳65家物流企业和团体加入,成立泉州首家物流同业公会。其中洋屿石化物流仓储片区内的泰山石化、方通石化、东港石化等化工油品深水泊位和仓储区全面建成后,将形成年吞吐化工货物3000万吨和465万立方米液体化工贮罐容积的能力,推动泉港成为全省最大的油品和化工仓储物流集散地。“我们33.9万立方米库区已成为泉州首个液体危险品保税仓库,目前正在筹备申请成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并有望成为上海期交所在福建地区首个期货交割库。”泰山石化码头仓储项目负责人说。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石化产业基地配套技术服务能力,实现石化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现代化。”泉州市政府顾问组成员、石化专家白民义这样表示。


正如专家所言,泉港石化基地的配套服务业也迅速发展。以海洋港口清污服务为例,随着泉港石化基地加快建设,进出湄洲湾的大型船舶特别是危险品船舶越来越多,运输、装卸和储运油料方面的难度和风险有所增加,油轮频繁活动不可避免使一定数量的废油进入海域。为实施可持续发展,催生出海洋港口清污等服务业。参与港口清污业务的福建省兴通海运集团负责人表示,集团将投资6500万元建设溢油防护基地,有效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宝贵的海洋资源,推动海洋发展和生态建设。(本报记者 罗阿华)

来源:中国化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