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面对不断强化的市场压力和日益“同质化”的竞争局势,转型升级成了企业的不二选择。然而,如何转型?这并非一件易事!
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企业转型仅仅是战略层面的问题,跟研发部门毫无瓜葛,其实不然。一个成熟企业的研究院,可以担当起培育市场、培养人才、树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引导企业转型的责任。对于一个以技术为主导的企业来说,50%以上的胜算在产品进入市场之前就被决定了,这取决于它所拥有的技术力量和前瞻力。
充分发挥企业研究院的作用,这是企业科技建设的一张“王牌”,也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发展特色产品的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才能实现从粗加工到深加工的转变,延伸特色系列产品链形成系列产品树。在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研究院的建立和发展,并在《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重点企业研究院,力争到2017年拥有100名以上科研人员的企业研究院达到800家以上。
这到底是众望所归的转型策略,还是科技部门的一厢情愿呢?为此,笔者随同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条件建设调研队,走访杭州、新昌、金华等地多家企业研究院,并得到了相同的答案:坚持不懈进行研究院队伍建设,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科技建设方面,企业大都不惜重金。近3年来,浙江新和成精细化工研究院平均每年投入的技术开发费用占到公司销售收入的4%以上,拥有专职从事科研开发人员400多人,充足的科研投入为产品开发,科技项目的工程化、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提到频率最高的有两个词语。一是“技术”,一是“人才”。的确,市场竞争的核心是技术,而技术之争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一批属于自己的学术带头人,形成具备自身特色的核心技术力量,是企业应对市场高压的有力保障。
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说,为壮大企业技术力量,2012年开始,浙江省每年都会选择10—15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重点研究院建设的试点,并给予经费支持。此外,还同步启动实施浙江中青年科学家培育计划,从高校、科研机构选拔1000名中青年科技人员,保留原单位身份、职称、待遇,到企业研究院工作3—5年。
然而,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是不可能独立于管理而存在的。科研科技解决的是“客观能力”问题,要让科技转成企业的优势生产力,还需要解决“主观意愿”问题。浙江大学教授史晋川在分析中国企业发展的报道中指出,阻碍企业创新力发挥的因素不仅包括难以突破的、客观的科学技术,更包括市场对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局限性。不少企业因担心自己巨资研发的技术成果被模仿而不愿意去全身心投入。也正因为如此,市场上“换瓶不换药”的“假创新”层出不穷,但真正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技术创新却微乎其微,即使有,新技术的生命期也都基本不长。
由此可见,知识产权制度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制度之一。要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文化强省,促使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将科技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鼓励有能力的企业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产品。这不仅是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作者:李霞)
来源:中国企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