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因海而兴的广东省在海洋经济以及各项海洋事业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更为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12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主题,旨在搭建海洋经济合作、交流与投资平台,包括展览展示、项目签约和海洋论坛等活动,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海洋经济更加科学、高效、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活力。
海洋经济迅猛发展
近年来,广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决策部署,大力推动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全省海洋经济呈现出总量大、增速快、活力强的总体发展态势,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2011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9807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6%,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
大力提升优势主导产业。广东坚持创新驱动、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积聚优势,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巩固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重化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目前,全省已建成珠海、饶平、湛江等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产业园区,投放深水网箱878只;全省有10万吨级以上航道31条,沿海万吨级泊位增加到245个,沿海主要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居全国第1位;茂名、惠州、珠海、湛江、揭阳等石化基地布局已基本完成。
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为主线,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可再生能源为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努力提升海洋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力。目前,中船集团珠海船舶、中海油珠海深水工程基地已开工建设;建成了深圳华大、广州国际生物岛、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龙岗海洋生物产业园等一批高附加值、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研发平台。
集约化发展高端临海产业。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为基础,积极推进湛江钢铁基地建设,打造千万吨级的现代化钢铁基地;重点推进湛江东海岛、茂名、揭阳惠来和惠州大亚湾等四大沿海石化基地建设;推进建设台山核电、阳江核电等重大项目。同时,港珠澳大桥、深圳太子湾邮轮母港等重点项目获批建设,中科广东炼油化工一体化、中委广东石化重油加工等重大项目用海顺利推进。2011年,全省共发放海域使用权证226本,确权面积3728公顷。
加快发展海洋配套服务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港口物流、服务外包、中介服务、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滨海旅游等配套服务业,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服务型企业。目前,广东省重点建设了广州南沙港、深圳盐田港、惠州港、湛江港等一批国内知名港口物流园区;大力发展高端海洋旅游业,推进建设一批海洋综合旅游区,2011年广东滨海旅游增加值达到1218亿元,约为全国滨海旅游业产值的20%,成为我国滨海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科技兴海成效显著
广东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通过实施重大海洋科学技术攻关、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等有力措施,为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广东有效整合海洋科技力量,突破了一批影响海洋事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十一五”期间,全省海洋科技项目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9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海洋成果创新奖9项、国家专利36项。
海洋科研平台逐步完善。以中山大学、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等在粤科研院校为支撑,建成了覆盖海洋生物技术、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海洋防灾减灾、近岸海洋工程、海洋药物等领域的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5个,居全国首位。海洋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力量不断壮大。广东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立南海(广东)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和海洋工程技术转移中心,加快推进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建设。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速。目前,广东主持参与公益性科研专项项目14个,涉及科研经费近7000万元,有力地提升了广东海洋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中科院广州能源所、中山大学等承担的海岛波浪能独立电力系统规模化应用示范工程、新型高效波浪能发电装置的研发与应用等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取得了突出成绩。
生态屏障保驾护航
广东坚持人海和谐的发展理念,深入开展海洋污染防治,重点加强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建设,完善区域性海洋环保体系,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立海洋环境容量“以海定陆”的保护模式。建立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机制和陆海监测信息共享制度,研究制定海洋环境容量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相关标准和实施办法。严格执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现新建工程项目海洋污染零增长。
提升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制订《广东省海洋生物放射性应急监测工作方案》,持续在大亚湾等海域开展海洋生物放射性监测。建设近岸海域现代化海洋环境监测观测和评估体系。
大力开展海洋渔业资源养护行动。大规模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实现常态化,2011年全省各地共举办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140多场次,放流各类鱼苗13045万尾,虾苗15025万尾,海水贝类25吨。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人工鱼礁建设,省、市、县三级财政共计投入8亿元,目前已建人工鱼礁区40个,礁区面积23600公顷。
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区建设。加强沿海防护林、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和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修复与建设。探索建立蓝色碳汇生态功能区,积极推进海洋生态示范区建设。编制完成《珠江口及邻近海域环境生态修复规划》,着力划建一批海洋保护区,目前全省已建各种类型海洋与渔业保护区101个,其中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海洋公园2个,数量、种类和面积位居全国前列。
来源:中国海洋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