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融冬日,黄冈大地仍是一派丰收景象:从黄州蔬菜园里待拔的萝卜到巴河荷塘里待挖的莲藕;从李时珍故乡飘香的珍米到武穴大地丰收的佛手山药……一批批土生土长的黄冈特产,贴上地理标志这个“国际护照”,扬眉吐气走出大别山,走向世界,托起了黄冈人致富的“金字招牌”,实现了黄冈人的“金色梦想”。
托起这个金色梦想的是黄冈市质监局这支队伍,10年地理标志推广之路,凝聚着他们的辛勤汗水和不懈努力。现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已成为黄冈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助推器。
前不久,黄冈市武穴竹编、团风谢河辣椒、黄梅禅茶、麻城龟山岩绿茶4个产品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查合格,正式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至此,黄冈市地标产品累计达到28个,在地市中居全国第一。目前,还有浠水望天湖胖头鱼、麻城夫子河捶鱼面、蕲春薏米仁3个产品正在申报之中。
黄冈是传统农业大市,地理环境独特,农业资源丰富:“蕲春药材武穴鸭,浠水生猪黄梅虾,麻城黄牛龙感湖的花,团风马蹄黄州菜,红安花生英山茶,罗田板栗甲天下。”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企业规模小、标准不统一、品牌多而滥、质量不稳定、产业链条短等问题日益阻碍着特色产品的发展。
2002年,黄岗市质监局经过调查研究,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作为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重要抓手。2003年,质监部门开始了罗田板栗和九资河茯苓申报地标之路。但苦于资金、技术等制约,一直难有起色。他们多方筹措30多万元资金,一方面组织专家起草这两个产品的湖北省地方标准,另一方面先后6次进京,10多次跑省里积极争取。2007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罗田板栗、九资河茯苓为地理标志产品。至此,黄冈地理标志产品实现零的突破。
本着“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黄冈市质监局不断拓展地理标志产品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层次,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产品资源的普查工作,制定地理标志保护发展规划,组建专项申报工作机构,做到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申报一个成功一个,使每个县市区都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构建一个数量众多、层级合理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梯队。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地标产品实现系列产值48.5亿元,比获保护前增长了10倍,带动农民增收19.2亿元,惠及500万农户。
地理标志既是产地标志,也是质量标准,更是一种知识产权,是推动土特产走向世界市场的重要工具。
和黄州萝卜一样,地标保护让黄冈市一批特色资源走俏市场。英山茶叶依托地理标志,全县茶园发展到1.4万公顷,产量2.89万吨,系列产值9.82亿元,占农业产值3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于茶叶。获得品牌保护的九资河茯苓产业发展迅猛,不仅与省科技厅、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合作建立茯苓GAP种植基地,还出口美、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这样的增长数据也在时时更新。28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黄冈遍地开花,就像一把把“金钥匙”,叩开了当地农民的“致富门”,地标产品已成为全市农业支柱产业和最强增长点,使黄冈农业驶入了由粗放到集约、由农业大市到强市发展的“快车道”。
如果说质量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生命,那么标准体系的建立则是这个生命的基点。
5年来,该市质监部门已初步建立起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地标产品保护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积极推广“地理标志+龙头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走品牌之路,走特色经济之路,黄冈地标产品在现代农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站在新的起点上,任重道远的黄冈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必将继续迸发出更大的力量,托举老区人更大金色梦想——建设美丽新黄冈。(沈红星 王胜)
来源:中国质量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