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调整结构增强发展后劲


时间:2012-12-28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要达到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目标。这是对工业和信息化改革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我们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加速发展时期,必须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主动、扎实有效做好各项工作。


  工业实力迅速壮大持续快速发展奠定腾飞基础


  过去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落实“工业强省”战略,全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实力有了显著提升。
  一是工业实力迅速壮大。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1年就已突破7000亿元,年均增幅在20%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5.6%提高到63.6%。工业化率由2007年的38.2%提升至2011年的46.2%;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6.3∶45.8∶37.9调整为2011年的13.4∶54.4∶32.2。主要工业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国,领先中部,工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二是结构调整步伐坚实。全省工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数由10个增加到20个,17户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以汽车和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为主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行业贡献显著提升。2012年,预计汽车产量达110万辆,居全国第8位;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主要家电产能全国领先,合肥芜湖滁州已成为中国家电业重要增长极。


  三是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工业投资保持40%以上增速,5年累计工业投入超过2万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投资规模之大、增速之快为历史罕有。其中,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8631亿元,年均增长28%以上。滚动实施了6550余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成1000万元以上项目3770余项,支持马钢、铜陵有色、海螺、叉车、奇瑞、星马、江汽、丰原、美菱、华茂等一批重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培育发展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强的行业排头兵。


  四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累计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3500项,完成投资500亿元,新增安徽省新产品1355项。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累计已达36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5家,累计已达616家,这5年新增的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均占到全省总量的2/3。新增全国质量奖3家;新增省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172家;新增安徽省自主创新品牌示范企业44家。


  五是发展方式加快转变。5年间,共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各类节能与综合利用项目2000余个,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0%以上,工业对全社会节能的贡献率超过85%。关停了一大批小钢铁、小水泥、小煤矿等落后产能,钢铁行业累计淘汰128户企业,水泥行业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807.3万吨,焦化行业累计淘汰落后焦炭产能102万吨,为先进生产力腾出了发展空间。


  六是两化融合加速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系统不断完善,本地光缆纤芯长度达到960万芯公里,年均增长率达到27.4%;长途光缆纤芯长度已达到73万芯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达到527.9万个,年均增长22.5%;骨干网省际出口带宽超过1680G;3G网络的建设覆盖到所有省辖市中心城区,WiFi热点建设覆盖到200多万个城市公共区域和家庭;全省宽带用户总数为510万户,年均增长26.7%;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62%和97.92%;电话普及率达到75部/百人。


  七是非公经济迅猛发展。抢抓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和皖粤经贸合作,全省知名民企合作和皖粤合作项目已落地2894个,累计完成投资额6369亿元。全省私营企业户数由2007年的14.5万户增加到2012年约31万户,其中超10亿元企业140户,超百亿元企业3户。


  把握机遇加速崛起开创工业和信息化新局面


  当前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我省工业发展面临各项稳增长政策叠加的机遇,面临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四化”同步、皖江示范区和合芜蚌试验区以及自主创新试点省等战略平台提供的契机,但同时也面临世界经济波动加剧、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环境和资源约束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新兴产业发展紧迫性凸显等诸多严峻挑战。


  突出稳增长,把发展工业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一是继续加大工业投入。通过规划引导、载体支撑、项目带动,继续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和科技投入,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利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内涵式发展。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充分发挥省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二是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发挥项目对工业增长的支撑作用,突出抓好与中央企业,与全国知名民营企合作、皖粤合作项目的开工达产,加快形成新增生产能力。三是促进工业安全和谐生产。


  突出调结构,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一是着力培育工业主导产业。落实关于加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若干意见,重点围绕电子信息和家用电器、汽车和装备制造、材料和新材料、能源和新能源、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等六大产业,培育认定一批领军企业,滚动实施一批产业化项目和技术攻关项目。二是继续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强化工业节能目标责任管理,深入推进能效对标,重点实施电机风机、工业锅窑炉改造行动,加强年耗能7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企业的节能管理。促进工业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完善差别电价政策,实施化工、纺织、轻工、煤炭、粘土砖瓦窑等淘汰落后产能计划,为先进生产力腾出发展空间。三是深入开展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活动。围绕10大产业链以及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和产品,开展点对点推进,以点带面,实现全局性转型升级。


  突出增后劲,狠抓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一是促进全民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好支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各项政策。二是大力实施非公经济创业创新工程,重点培育500户“专精特新”企业和1000户成长型小企业,支持非公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加快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四是着力构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建设,着力打造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逐步构建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突出促融合,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一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环节为切入点,深入推进企业信息化。在节能减排、安全生产、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两化融合行业示范,将“万家数字企业”、“动力100无线企业”活动引向深入。二是深入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作,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推进农村信息化和信息惠民工程。三是推进军民融合。推进军民结合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融合,探索建立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新体系。


  突出保运行,着力强化工业经济运行调节。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密切关注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会商和分析研判机制,及时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有效应对热点、难点问题,防止工业运行出现大的波动。二是继续做好煤电运供需保障。抓好重点生产物资综合运输协调,确保高峰时段电力正常供应。三是强化生产要素协调。研究制订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着力破解企业融资、土地、用工等生产要素供需难题。预计安徽省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突破7300亿元预计2012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500亿元左右。(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来源:中国电子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