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黑龙江省工信战线紧紧围绕工业转型升级主线,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全省工业经济实现连续几年的平稳较快发展,为黑龙江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2年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2012年,是黑龙江省工业发展充满艰辛、经受挑战的一年。全省工信系统克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不利影响,按照省委、省政府“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围绕“十大重点产业”,大力实施工业项目建设3年攻坚战,齐心协力抓运行,千方百计上项目,攻坚克难调结构,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在逆势困境中取得了明显成效。1~11月,全省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69.9亿元,同比增长10.3%。
一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实施重点工程带动项目建设,全省“双百工程”100项新兴产业和100项传统产业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1774.9亿元,年内完成投资511.3亿元;在64个县市的350个项目中确定了100项投资亿元以上的县域重点工业项目予以重点推进,项目总投资387.3亿元。
二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加速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强力推进石化、食品等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动以LED、云计算等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核电、风电、燃气轮机等为主的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确定省级重点项目16个;重点发展轨道交通、飞机及乘用车制造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
三中小企业活力增强。大力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出台实施了《黑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围绕5个方面推进落实31件实事。
四平台对接亮点呈现。部省合作又有新进展,围绕安全食品体系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国家燃气轮机重大专项承担等9个方面,成功引进中船重工建设工业和船用燃气轮机科研及总装集成产业化基地。
五融合发展质效提升。两化融合方面,积极推进信息化在现代装备制造、石油石化、原材料、煤矿安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六节能降耗扎实有序。确定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的节能目标,围绕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滚动实施100项节能、节水等技术改造项目和100项节能产业化项目。
2013年重点推进“六个双轮驱动”
2013年,黑龙江工业经济发展将面临比今年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省将进一步提振实体经济发展信心,抓增长“稳中求进”,调结构“进中求优”,持续推动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主要工作措施,就是重点推进“六个双轮驱动”。
一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传统产业方面,以装备、钢铁、建材、化工、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做好关键技术、共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加大省内专项资金向技术改造倾斜,通过技术改造来提升和壮大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方面,大力扶持新材料、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滚动计划,抓好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推广等工作,通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来发展新兴产业。
二推进“项目建设”与“产业基地”双轮驱动。项目建设方面,围绕“十大重点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以“双百工程”为重点的工业项目建设,带动促进一批重大项目尽快投产达产。产业基地方面,省市县三级联动,围绕传统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业园区,积极推进省级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引领和带动工业园区整体水平提升。
三推进“中小企业”与“县域经济”双轮驱动。中小企业方面,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实施万名创业小老板培育计划、小企业育成计划,积极推进小企业进规模企业、规模企业进入大企业行列。县域经济方面,统筹规划县域经济发展,释放64个县市优势,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产业体系。
四推进“两化融合”与“军民融合”双轮驱动。“两化”融合方面,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重点云计算企业、国际云计算大公司、传统工业企业在云计算领域的合作交流。军民结合方面,开展军民结合技术和产业配套对接活动,加快国防科技产业园区规划建设进程,积极推进军民结合产业项目建设。
五推进“节能降耗”与“循环发展”双轮驱动。节能降耗方面,开展节能降耗涉标行业和企业兑标达标活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两型”企业创建工作。循环经济方面,围绕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重点推进100项节能、节水等技改项目和100项节能产业化项目。
六推进“运行调节”与“服务保障”双轮驱动。运行调节方面,密切跟踪国际国内形势,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全省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平台建设,准确把握工业经济运行走势,加大监控预警力度。服务保障方面,坚持服务关口前移,完善生产要素供需衔接的综合协调机制,指导协调煤、油、气供需双方加强衔接,加强交通、电力、资金等要素的保障,满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需求。1~11月,全省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69.9亿元全省“双百工程”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1774.9亿元。(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来源:中国电子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