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长江流域是缩小区域差距的突破之地


作者:周振华 张雷 龙群    时间:2013-01-06





2012年12月27至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到九江考察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如何加快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次重要会议选择在九江召开,而且是李克强副总理在十八大之后到地方视察的第一站,体现了对九江的高度看重,把九江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部地区崛起的高度关注,对九江各项工作的高度肯定,同时也是对九江发展的大力支持和对九江人民的关怀厚爱,必将极大地激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李克强副总理在调研中饱含深情地说,“九江的‘九’,在中国字里是多的意思,她不仅仅是多江之地,是众江汇合之地,而且是四省交界。”他强调:“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出路在转方式调结构,而最大的结构调整就是扩大内需。内需潜力东部有,中西部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更大,沿江地带是重要的战略支点。先沿海兴旺起来、再沿江加快发展,梯度推进,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李克强副总理强调:“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人民富裕、国家强盛,而发展最大的差距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这也是现代化建设最大的难题。从城乡看,6亿多农民与6亿多城镇人口的收入差距超过3倍;从区域看,东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超过8000美元,中西部最低的地方只有1000多美元,差距是巨大的。逐步缩小这两大差距,是发展的潜力和富民的动力。缩小城乡差距,要靠城镇化,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区域差距,要做好中西部开发开放这篇大文章。中部地区、长江流域是缩小区域差距的突破之地,就像下围棋,既要抢金角银边,又要在中间谋势布局。”

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区域内人口众多,自然、文化资源丰富,科教基础较好,便捷通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具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条件。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大调整,产业加速转移、资本加速流动的趋势更加明显,具有区位优越、基础设施条件好、发展成本低的中部地区日益成为产业转移、资本流动的首选地,这为中部地区加快发展、赶超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机遇,中部地区即将形成新一轮发展的引擎。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大江大河两岸往往是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不少国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流域的文明史。加快大江大河流域的开放开发,对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提升区域发展的竞争力、带动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德国境内的莱茵河沿岸地区,面积仅占全国的8%,但经济总量却占到35%。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经范围辽阔,纵贯我国东西,长江是一条黄金水道,非常适合航运和货运,而水运运量大、成本低、又环保,使沿江区域非常适合发展大工业。长江东部地区已经率先走在全国的前面,长江的中游乃至于上游也已呈现发展较快的态势。为此,中部地区要立足于扩大内需、有所突破,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就是在中部沿江地带。

打开江西地图,九江得天独厚的长江岸线资源稀缺金贵,优势非常明显。九江是江西省唯一临江港口城市,是赣鄂皖湘四省的重要物流中心和中转枢纽,区位条件优越。沿江临港是九江发展的核心优势,九江152公里的沿江岸线,多为深水良港,岸线腹地广阔平坦,可利用空间巨大,被誉为“黄金水道”中的“黄金岸线”。九江港是长江5个主枢纽港之一,是江西省唯一通江达海的对外开放国家一类水路口岸,是一个水陆联运的国家级主枢纽港和长江中下游重要港口,在江西省参与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大循环、发展外向型经济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不仅对九江加快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提升全省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江西在中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对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有着重大的意义。加快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就是要充分依托和发挥九江沿江地区临江达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和良好产业基础,加快搭建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平台,着力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效率,吸引国际国内更多的大产业、大资金、大项目加速向我省聚集,特别是向九江聚集,使九江成为重大项目建设的密集区和主阵地,从而有效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加速产业成长,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李克强副总理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是我们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的强大动力。九江人民有信心、有决心抓住中部地区崛起的历史机遇,把李克强副总理的亲切关怀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决策和部署,转化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状态,推进沿江大开发,决战沿江大工业,为加快中部崛起,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实现“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的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不辜负李克强副总理的殷切期望。(记者 周振华 张雷 龙群)

来源:九江新闻网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