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经济区扩容,将催生“黄金发展带”


时间:2013-01-18





  专家解读

  1月11日,成都经济区暨三州区域合作联席会议在蓉召开,此前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1+7”区域合作,扩容为包括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在内的“8+3”区域合作。从过去的“1+7”到如今的“8+3”意味着什么?为此,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了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盛毅。

  早在2009年,盛毅就提出了“扩大成都经济区范围,构建中西部地区最大经济区”的构想。时隔三年,昨日,当他面对我省最新提出的成都经济圈“8+3”模式,仍忍不住连连惊叹——“好一个大手笔之作”!

  意义

  强化区域联系抢占产业转移份额

  华西都市报:你认为“8+ 3”合作的意义何在?

  盛毅:近年来,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正好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的关键时期,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为突破口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中西部各省区市现阶段的战略重点。落实省委“多极支撑”战略,加快建设成都经济圈,有利于我省调整区域之间关系,强化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分工,进一步整合资源,力争在与其他地区的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这样,在本轮产业转移中,我省就能分得更多份额。

  变化

  两次扩容 成都经济区领衔竞争龙头

  华西都市报:如何理解规划从最初的“1+7”,调整为最新的“8+3”?

  盛毅:这是四川不同发展阶段带来的进化。2007年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就提出“充分发挥成都特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

  最早规划的“成都经济区”包括5个城市——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而后“成都经济区”的版图中又增加了雅安、乐山、遂宁三市,形成成都经济区“1+7”。这一次,规划调整为最新的“8+3”,加入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毫无疑问更加壮大了经济区力量。

  成都的GDP占全省1/3,经济区其他市州GDP加起来占全省1/3,整个经济区的经济总量是全省的2/3,成都大经济区必将催生“黄金发展带”,最终形成四川乃至西部“最强、最大”的经济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成为四川参与全国区域竞争的龙头和主体。经济区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未来10年很可能将以不低于10%的增量发展。

  成都

  首位城市 产业面临提升发展

  华西都市报:成都担当着首位城市的重任,未来的发展应该怎样加强、改善、提高?

  盛毅:成都的地理条件、产业基础以及资源环境,都完全能支撑其发展成为中国的综合性大都市,经济实力、科技能力、带动能力都应该很强。

  着眼未来,成都要发挥经济中心功能,就需要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更需要聚集大量的高端科技人才、科技创新企业和科研院所,不断改善环境和提升城市功能。

  目前,成都需要把相关区域的优势在大区体制下整合,才有利于城市新的增长点。借助于天府新区微博不断建设发展,着力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将为成都市带来经济总量扩大,还会带来更多现代化配置,而这些现代化功能会对全省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合作

  竞争是必然 应注重产业分工

  华西都市报:为了做大做强,成都经济区内部各城市的招商引资会存在竞争,如何更多地合作联动?

  盛毅:因为硬件环境、劳动力等优势资源接近,再加上一些体制原因,城市之间的竞争是避免不了的。成都经济区内部各城市在发展时,首要考虑的是应该注重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促进现有特色产业升级,扩大规模,提升层次,与建设100万人口大城市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而不是陷入两败俱伤的恶性竞争当中去。目前,一些城市就已经主动改变,资阳、眉山、成都在产业分工上进行了合作。

  成都经济区不是只停留在纸上和概念中,而是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变化:成都和资阳、眉山、德阳等周边城市都已经合作建设产业园,甚至与阿坝州汶川县微博合作建设产业园,值得今后推广。从水利、交通共建,到产业链的分工配合,都是经济区建设逐步加深推进的表现。

  下一步,在医保、教育等民生领域,成都经济区也可以做一些融合性探索。

  在产业发展方面,成都经济区应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作为突破口,抓住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步伐加快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迅速扩大城市圈内各市、县的工业规模和城镇规模。(华西都市报记者 王丹)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