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黑龙江省工信系统克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不利影响,齐心协力抓运行、上项目、调结构,工业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针对严峻的经济形势,黑龙江省工信委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组织电、热、煤、气、运和资金等要素超前供需衔接,监控重点企业由百户增至156户,组成14个督导服务组深入一线解决重点问题超百个,与11个部门联合出台工业稳增长17条措施,确保了全省工业稳中有进、进中有升。预计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左右,3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如剔除石油开采业,可增长13%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将双双跃上12000亿元新台阶。
项目建设亮点突出。预计全年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000个,同比增长42%,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500个,增长56%;投产项目3500个,增长30%。重点工业项目“双百工程”开复工率达100%,预计带动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工业园区有了新发展,16个重点县域工业园区加快建设,新增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两家。预计全省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200亿元,增速连续9个月保持40%以上。
县域经济增长强劲。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推进重点,建园区、抓招商、育产业、上项目、鼓干劲,相继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大项目集中签约和工业园区建设等会议,制定激励政策,开展联系县(市)工作,集中推进总投资570多亿元的120个大项目,县域经济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呈现强劲势头。预计全省县域GDP增长16%,工业增加值增长22.3%。
中小企业逆势发展。颁布施行全省首个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规———《黑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扎实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创业基地145个,培育创业小老板超万名,评价认定成长型中小企业1000户,首批12个公共服务窗口平台投入使用。预计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5%以上。
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创新驱动效应进一步显现,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703所首台国产30兆瓦燃驱压缩机组通过国家鉴定,哈锅填补了我国二次再热技术和锅炉公司百万塔式炉领域的空白,齐重数控装备现场6S管理经验获得“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殊荣。组织认定和推广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30个,新认定东安等10户企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省级新产品200项。“龙江企业院校行”推动了校企有效对接,哈工大博实、奥瑞德等一批创新驱动型企业快速成长。
深度融合步伐加快。哈尔滨中国云谷加速建设,“基础云”、“平台云”、“金融云”、“物流云”、“媒体云”、“政务云”和“行业云”齐头并进,成为黑龙江省加快步入“云”时代的重要标志;食品安全追溯、煤矿安全监测、油田数字化测控、危险品车辆运输、森林防火与监控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步伐加快,示范效应初步显现。全省信息化推进联盟组建成立,哈药集团等3个项目获国家两化深度融合专项支持。军民产业基地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8个重点军工民品项目开工建设,军工民口配套企业增长23%。
节能降耗扎实推进。“双百”节能工程有序推进,双锅锅炉、哈工大中远工控等企业开发的一大批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广泛应用,阿城钢铁等4户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示范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支持。关闭小企业131户,6个行业35户企业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预计全省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以上。
行业服务不断加强。注重整合资源,加强协同配合,行业服务、产业谋划和活动组织的能力不断提升。“诚信龙江”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出台。全省《无线电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台站检查工作位居全国前列,圆满完成“十八大”期间无线电安全保障任务。民爆“打非治违”、军工行业安全保密管理和网络信息安全卓有成效。“2012新博会”合同交易额和意向合同额突破190亿元,成为全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域中的一大亮点。国家燃汽轮机重大专项等9个议题扎实推进,与外埠企业项目合作、台企龙江工业行等活动成功举办,“部省合作会商”与招商对接等工作取得新成果。行业协会工作迈出新步伐。
地市经济 激发活力牡绥两地实现突破
2012年,牡丹江市深入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快”的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提速、企业提档、产业提升“三大工程”,全力打好大上项目、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三大战役”,推动工业经济加快裂变升级,在国内外经济增长趋缓的大环境下,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圆满完成了年初与省政府签订的各项责任目标。
工业增速全省居前。预计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可增长23%左右,保持全省前列位次;预计销售收入可增长20%左右。
重点项目扎实推进。重点推进工业项目16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2个。恒丰特种纸、金缘铁路配件、大庆页岩油、友搏产业园等产能翻番项目加快建设。全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可增长40%。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大庆路新型工业园区、石油机械产业园以及城区中小企业园等工业园区,规划面积达到41.5平方公里,建设面积达到12.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和项目76个。
重组创新有新成果。富通空调完成股权重组,华丰重组旭达煤气,镜泊啤酒由百威英博整体收购。物联网产业园启动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个。
2012年,绥化市深入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各项战略部署,大力发展“五型经济”、全面建设“五个一流”、强力推进“六个跨越”,突出产业项目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采取有力措施,狠抓推进落实,产业项目建设和工业经济运行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全年新建、续建投资3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846个,总投资1877亿元,其中工业项目740个。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0亿元,同比增长29.5%;实现利税70亿元,同比增长38.5%;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67.8亿元,同比增长59.5%,分别超出省下达绥化市任务指标6.5、28.5和9.5个百分点。
准确定位,创新项目建设的谋划机制。围绕产业规划谋划项目,根据国家和省十大产业规划,确定绥化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促投资。这十大产业项目占全年新上项目的78.6%。着眼市场和企业需求,谋划新上了一批服务现有企业的吃配项目、产业链延伸项目,并在产业园、开发区中辟建了专业性强、集中度高、关联配套的特色园中园、区中区。
多措并举,创新项目建设的生成机制。创新基层单元活力机制。鼓励发展乡镇村经济,对乡镇财政实行“双轨制”,全年共引进乡镇村项目308个,为产业项目建设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创新优势共享机制。大力发展异地经济,辟建了肇东、安达、兰西、海伦等五个产业项目集中区。2012年,全市异地项目有175个;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依托哈尔滨、大庆两个经济圈,分别与大庆、哈尔滨、省农垦总局、大兴安岭等地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并在肇东、安达、兰西等地辟建多个专业园区用于承接产业转移;创新产业项目集聚发展机制。重点建设了肇东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开发区以及6个省级工业示范基地。同时,着力打造肇东五站高端产业园、安达万宝山化工产业园等特色园区。
优化政策,创新项目建设的内生机制。优化招商奖励政策。继续执行用地、财税、收费、金融等既有优惠政策,强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重点突出对招商引资中介人奖励政策,包括引进资金奖、财税贡献奖、引资功臣奖等;优化项目引进政策。为保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规范有序进行,确定了从前期对接直至项目落地的八个程序步骤,明确的牵头部门和责任主体,确保项目早引进、早建设、早投产;优化管理服务政策。提高办事效率,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一条龙”服务等办法,解决项目建设中的手续和要件审批。大力开展企业管理年活动,专门帮助协调解决企业运营、项目建设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