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呈现“东高西低”特点


时间:2013-03-06





2011年大部分省份两化融合发展应用效益指数比2010年提高了10个点以上,反映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的应用效益显著提高。

  为科学衡量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准确把握两化融合发展规律,正确引导地方深入推进两化融合,赛迪研究院选取2010年和2011年数据,使用具有多级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分法,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

  区域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通过测算全国31个省份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将各省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为四个梯队:

  第一梯队: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在70以上。江苏、上海、北京作为两化融合发展水平领先地区,两年均处于第一梯队。山东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2011年比2010年提高了9个点以上,由2010年的第二梯队上升至2011年的第一梯队。广东、福建、浙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提升较快,由2010年的第二梯队上升至2011年的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在60~70之间。除陕西由第四梯队上升至第二梯队之外,其他成员均由2010年的第三梯队上升至2011年的第二梯队,其中,天津、河南、安徽2年的排名情况尤为稳定,湖北、湖南微有上升,黑龙江、重庆有较大波动。

  第三梯队: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在50~60之间。除吉林仍然保持在第三梯队之外,其余成员均由第四梯队上升至第三梯队,其中,四川、宁夏的排名均有上升,特别是宁夏,2011年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比2010年提高了将近10个点,排名上升了3位;而广西、新疆、河北、内蒙古的排名均下降了2位。

  第四梯队: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在50以下。尽管各省份2011年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均比2010年有所提高,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07),是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滞后的地区。其中,江西、海南、山西、云南、贵州2011年的排名均比2010年有所下降。

  我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2011年比2010年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从时间上看,2011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由2010年的52.73提高到了59.07,大部分省份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均比2010年有5个点以上的上升幅度。从梯队成员数量变化看,2011年第一梯队成员数量由2010年的3名增加到7名,第二梯队成员数量由2010年的4名增加到9名,第三梯队成员数量由2010年的9名下降到7名,第四梯队成员数量由2010年的15名下降到8名。

  二是我国区域间两化融合发展不均衡情况明显。第一梯队的省份均位于东部地区,第二梯队以中部地区省份为主,第三梯队以西部地区省份为主,第四梯队的省份均位于西部地区。这说明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现象,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所占比例较少,且基本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而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多集中在西部地区。

  基础环境呈现“东好西差”特点

  福建、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的基础环境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较完善,当地对两化融合财政支持力度较大;宁夏、山西、青海、云南、西藏的基础环境最差,固定宽带普及率和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度较低,对两化融合财政支持力度较小。

  2011年大部分省份两化融合发展基础环境指数比2010年提高了5个点以上,反映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的基础环境明显改善,这主要得益于当地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较高,对两化融合财政支持力度较大,企业比较重视信息化建设。

  各省份两化融合发展的基础环境呈现出“东好西差”的特点。其中,基础环境最好的省份均为东部省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宽带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数量较多,政府对两化融合的资金支持力度较大,企业普遍重视信息化建设。基础环境处于中等水平的省份均为中、西部省份。基础环境最差的省份全部为西部省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小,两化融合政策环境亟待优化。

  工业应用水平进步明显

  上海、湖北、山东、江苏、黑龙江、安徽、湖南的工业应用位居全国前列,企业的ERP、MES、PLM、SCM和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水平比较高,多个业务环节的信息化应用开始走向综合集成和产业链协同;云南、海南、青海、甘肃、贵州、西藏的工业应用最差,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处于单项应用阶段,有的企业核心业务甚至尚未开始应用信息技术。

  2011年大部分省份工业应用指数比2010年提高了5点以上,反映了区域两化融合工业应用水平明显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当地政府积极落实工信部以“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为内涵的两化深度融合“百千万”工程,激发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性,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较高。

  各省份工业应用呈现出“重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份,工业应用较好”的特点。上海、湖北、山东、江苏、黑龙江、安徽、湖南等重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份,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突破资源、环境等条件的约束,因此,这些省份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相对较好。云南、海南、青海、甘肃、贵州、西藏等省份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这些省份的工业基础普遍薄弱,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的推进步伐较缓慢,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较差。

  应用效益取决于产业规模

  从评估结果看,广东、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的应用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其他省份,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达,以两化融合推进工业节能减排的力度较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低。广西、海南、云南、青海、甘肃、西藏的应用效益最差,信息产业规模小,工业研发水平低,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专利量偏少。

  2011年大部分省份两化融合发展应用效益指数比2010年提高了10个点以上,反映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的应用效益显著提高,这一方面得益于当地政府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当地政府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加快节能降耗。

  各省份两化融合发展的应用效益呈现出“信息产业规模大,应用效益好”的特点。信息产业较发达的广东、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省份的工业应用效益普遍较好,这些省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和软件业务收入均处于全国上游水平,信息技术支撑本地企业节能降耗的成效明显。云南、青海、甘肃、西藏等信息产业弱省,应用效益指数较低,这些省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和软件业务收入位于全国下游,信息技术支撑企业节能降耗的能力不足,工业研发科技水平较低。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