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人口总量居四大城市群之首,经济总量直逼珠三角、京津冀
3月12日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第四增长极:崛起的长江中游城市群》首发式”在武汉举行。与会专家研讨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的必然性和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级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积极作用和五大建设路径,并正式发布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第四增长极:崛起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曾成贵、院长宋亚平出席了会议。
《第四增长极:崛起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生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三大增长极。随着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性机遇,把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推向了改革开放和改革发展的前沿。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总面积达30.44平方公里,人口总量达11528.5万人,分别占全国的3.2%和8.6%,均高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四大区域,在经济总量上已直逼珠三角和京津冀,在全国国土开发中处于核心地位,未来有望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圈三大增长极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第四增长极:崛起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认为,从幅员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宜昌、荆州、荆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上武汉城市圈、 环长株潭城市群接壤的部分区域。长江中游城市群总面积之所以较大,是因为湖泊众多,并且在三省交界地区是幕阜山区、在湘赣两省交界处是罗霄山北段,城市分布在其外围。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投资增长强劲。20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34万亿元,占全国的8.4%,已经超越珠三角4.3个百分点,超越成渝经济区1.9个百分点,接近京津冀,但与长三角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经济总量来看,虽然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我国三大增长极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全国的比重直逼珠三角和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9万亿元,占全国的8.3%,与长三角相差9.3个百分点,而与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差距相对较小,分别相差1.1个和1.5个百分点,但超过成渝2.5个百分点。
而且,从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在经济总量、投资强度、内需市场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略高于成渝经济区实力,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尽管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实力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在经济外向度、财政和人均收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总体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规模较大、总量规模可观、投资增长强劲,具有强劲的发展后劲。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现代农业优势尤为突出。2010年农业实现增加值达到3751.44亿元,占全国9.3%,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经济区的农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国的5.7%、1.6%、5.3%和6.8%。长江中游城市群涵盖了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以及长江支流的河谷平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当前,应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建设高效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形成强劲的现代农业发展态势。
另外,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全国8.6%的人口、8%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8.4%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内需潜力巨大、市场空间广阔,而且长江中游城市群居中部地区的核心区域,在国内市场体系中处于枢纽地位。以武汉为圆心,以1200公里为半径画圆,包含了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深圳、西安、重庆等东西南北的主要大城市,覆盖10亿人口,占有全国80%的经济总量。仅中三角就占领了全国市场的“天元”位置,因此,当前沿海地区和国外市场要素正在加速向长江中游地区转移,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发挥其比较优势,吸引海内外市场要素转移,有利于国内市场枢纽建设,将我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之一。
来源:中国网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