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


作者:王军 张京品    时间:2013-03-18





  方方正正的农田,直通田间地头的机耕道、弯曲的水泥灌渠、笔直的杨树排成行……走在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的高标准农田间,记者无不感受到一派现代农业的新景象。

  “以前,这一带农田庄稼收成主要‘靠天吃饭’,累死累活一亩地收300公斤算是很好了,现在,经过改造的农田提高了收成不说,还很方便机械耕作。”浪卡子县果林村农民白玛说,自从政府在这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区”项目以来,村里100多户农民的土地彻底变了样,粮食增产让每个村民增收了1000多元,家家户户都买上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果林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西藏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缩影。西藏现有耕地535万亩,其中旱涝保收田不足40%,有350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改造。为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仅2012年西藏就建设了11.43万亩高标准农田。

  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全区300多万人口中,农牧民占80%以上,同时西藏也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农牧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牧业收入。

  为帮助农牧民增产增收,西藏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本着“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的思路,将一片片贫瘠的土地变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稳高产田,取得群众增产增收与生态改善“双赢”的成效。

  与此同时,西藏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还开始由“温饱型”向“发展型、质量型、环保型、现代型”转变,先后扶持了达孜县藏缘酒业、隆子县种草养牛、白朗县糌粑加工、尼洋河生猪养殖、那曲牦牛肉加工等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一批“基地+农户”“协会+农户”“基地+企业+农户”等形式的农牧业生产合作组织,在农发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加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此外,西藏农业综合开发还注重提高科技对生产发展的作用,有效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西藏自治区农发办主任曲尼杨培说,2012年西藏落实农牧科技资金12744万元,科技示范推广14.48万亩粮食作物,科技贡献率在农发区达到43%以上,平均每万元科技投入带动增收3985元。

  据统计,仅“十一五”期间,西藏就落实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14.5亿余元,安排产业化经营项目106个,实现了农村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三重开发目标。数据显示,2012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5元人民币,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粮食产量连续13年保持在90万吨以上。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解到,“十二五”期间西藏规划投资20余亿元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以农牧民增收为中心,大力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努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力争在2015年底使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

来源:新华网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