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2年,安徽池州市工业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中逆势前行,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2012年1~12月,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18.4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池州工业发展能够后来居上,得益于该市实施的“工业强市”发展战略。
工业强市
2000年建市初期,池州市工业比重较小,粗放式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池州市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85户,全社会工业增加值仅为16.4亿元,工业化率24.5%。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池州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抢抓发展机遇,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抓手,着力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工业经济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转型的黄金发展期。
据统计,2012年该市全社会工业增加值达到156.4亿元,是2002年的9倍以上,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建市初期的12.2%上升到58%。2012年全市工业化率比2002年提升13个百分点,达到37.5%,为该市加速进入工业化中期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7∶36.3∶36.7调整到2012年的9∶48.9∶36.2,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产业升级
建市以来,池州市加大招商选资和技术改造力度,产业升级明显加快。“从无到有”引进并建成了池州海螺水泥、铜冠有色铅锌、贵航特钢、九华发电、中山化工、广信农化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甚至100亿元的工业大项目。“从少到多”培植了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374户,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07户、超10亿元企业7户。“从小到大”建成了沿江8个工业园区和7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其中,池州开发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江南产业集中区落户池州,贵池工业园升格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园区平台,“从弱到强”培育了非金属材料、优质金属材料、能源、机械装备制造、化工、轻工纺织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其产值占工业总量的68.6%。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同时,通过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上大压小、淘汰落后等措施,为进一步壮大总量、优化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十一五”以来的7年间,全市累计完成技改投资403.6亿元,年均增长60%以上,技术进步加快,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5%以上。
最近,该市上报的九华金润铜业年产3万吨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艾可蓝节能环保颗粒物捕集器(DPF)的研发与产业化、富莱因汽配年产120万台套精密齿轮技改等8个2012年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通过国家评审并获专项补助资金5195万元,项目通过率100%,项目个数和获得的资金额度在全省排名前列。这是池州市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转型发展
“十一五”以来,池州市始终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居全省第一,全市新增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和25家。目前,全市已有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和52家,1家企业建立了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企业建立了院士工作站,2家企业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全市95%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进入“十二五”以来,池州市更加重视工业转型发展,出台了加快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等政策措施,着力实施“首位产业突破、龙头项目推进、小微企业提振”三大攻坚工程,立足本地特色和潜在优势,提出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全市首位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以工业的大转型、大发展促进幸福池州建设。
目前,总投资300亿元的正威半导体产业园已经开工建设,安徽安芯科技公司4英寸晶圆项目建设正在加快,依托正威半导体产业园这个龙头项目,该市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推进池州开发区、池州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精心谋划首位产业链项目与招商,努力把电子信息产业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以集成电路为核心、以平板电脑整机制造为牵引、带动电子元器件、终端芯片、LED集群发展的格局,引进落户电子信息产业项目53个,总投资390亿元,磊鑫科技180万台平板电脑一期、勤上光电大功率产业基地、铜冠铜箔年产1万吨高精度电子铜箔等12个项目建成投产,安徽安芯科技公司4英寸晶圆项目、伟天实业四倍高清集成电路等15个项目开工建设,睿成微电子射频前端芯片等26个项目签约引进,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池州高新区被列为省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本报记者 安再祥 通讯员 陈晓芳 陈志鹃 何杰才)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