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水产业发生深度变化


作者:肖泉垓 何波 张华    时间:2013-03-27





本报讯(肖泉垓 何波 记者张华)前不久,湖北省水产局向荆州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对该市淡水鱼产量连续18年夺得全国第一名和为全省水产业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祝贺和感谢。

荆州市地处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中心,全市国土面积1.41万平方公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江河纵横、湖库众多、塘堰密布,483公里长江似玉带横贯全境,355个湖泊如明珠点缀大地,全市共有水域面积35.4万公顷、占版图面积的1/4。2012年,全年水产养殖面积15.4万公顷、实现水产品产量116万吨、渔业产值155亿元;加工水产品32万吨,其中出口13300吨、创汇1070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6万吨、1300吨、1700万美元;渔民人均纯收入11100元,比上年增加600元;淡水产品产量连续18年保持全国地市级首位。但由于传统的“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养殖模式和渔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格局,直到上世纪初,荆州淡水养殖仍处于量大质不优、产业链不长、形不成品牌、比较效益低下的状况。

为改变荆州渔业这一历史现状,打造真正的“淡水渔都”,2008年,荆州市质监局发布25个淡水产品养殖规范,推动所辖县市积极争创湖北省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县,全市开始进入标准化养鱼时代。湖北省农科院研究员、水产专家焦春海介绍说:“这25个标准,既涉及四大家鱼,又涵盖主要名特优鱼种;既有鱼病防治操作规程,又有精养鱼池改造标准,不仅系统全面,而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洪湖渔民李爱民曾对记者说:“我养了一辈子鱼,实现了两次革命。一是养了几十年的家鱼不养了,改养名特优产品;二是不再搞传统的单一养鱼,改为标准化生态立体养殖。”李爱民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塘浅,设施差,只能养四大家鱼,每亩(0.067公顷)收益1200元,现在实现标准化养殖后,亩(0.067公顷)均收入达到12000元到15000元,是之前的10倍。李爱民所说的标准化生态立体养殖,就是荆州普遍推行的18221模式,即:1亩(0.067公顷)鱼塘养800斤黄颡、200斤中华鳖、亩(0.067公顷)产2万元、纯利1万元。

近年来,荆州市还创出了两年段黄鳝养殖、小龙虾寄养、蟹鳜混养、青鱼专养、龟鳖生态混养、鳜鱼专养等八大标准化养殖模式,探索推广了池塘循环水养殖、养殖立体环境调控、池塘微孔增氧、鱼药安全使用、湖泊生态养殖等十大生态养殖技术,名特优产品养殖比例已达80%。加大精养鱼池标准化改造力度,全面推进健康养殖,是发展现代渔业和确保水产品供给安全的基础。近年来,荆州市发布《池塘实用生态工程技术要求》技术规范,指导全市以“吨鱼塘”为目标,按照“小改大、浅改深、低改高”和“水泥护坡达标、排灌增氧配套”的要求,大力开展标准化精养鱼塘改造工作,以“精养鱼塘标准化建设体系、生产用药规范体系、饲料和肥料使用制度化建设体系”等综合体系集成创新为手段,建设一批池塘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已完成80万亩(5.33公顷)鱼池的标准化改造,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区场35个,全市无公害水产品面积达12.5万公顷,注册无公害水产品种约180个。副市长王守卫说,标准化的推广有效促进了荆州渔业的现代化。目前,该市淡水产品养殖、种植业已形成8大特色,即规模大、模式优、环境佳、标准新、板块亮、产业全、品牌响、效益好。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已经形成,该市水产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

“洪湖渔家”生态鱼、德炎牌淡水小龙虾、“洪湖清水”大闸蟹、“石首笔架鱼肚”、“味之渊”等一大批品牌产品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以及东南亚、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在2012年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荆州市共有13家水产龙头企业参加,展出20多个系列、200多个加工水产品和21个特色活鲜淡水产品,签约交易合同额3.8亿元,现场交易额400多万元。其中,5个水产品获得金奖,是全国获得金奖最多的地市,充分树立了荆州水产形象,展示了“淡水渔都”的风采。

来源:中国质量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