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特色产业壮大内蒙古县域经济


作者:王国英    时间:2013-04-07





坚持特色发展思路,以农牧业产业化推进型、劳务经济主导型、工业突破型、资源开发型、产业集聚型、都市圈一体化型6种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升级步伐,使县域经济不但成为该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日益成为西部乃至全国的亮点。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一直把县域经济作为发展战略重点,坚持特色发展思路,探索出了农牧业产业化推进型、劳务经济主导型、工业突破型、资源开发型、产业集聚型、都市圈一体化型6种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随着这些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该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使县域经济不但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日益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亮点。

  县域经济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更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无论是解决“三农三牧”问题,还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无法回避县域经济。针对全区101个旗县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各不相同,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很突出和县域经济发展严重不足,内蒙古正举全区之力,为攻克发展障碍打响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突出特色产业立县

  他们认识到,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要有特色。内蒙古各个旗县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县域经济绝不能搞遍地开花式的低水平竞争,而是要更加强调“特色产业立县”原则。也就是说,突出地方特色,要找出各地“宜”之所在,即各旗县区在发展中必须明白自己的特色是什么、优势在哪里,尤其是在产业类型划分上,要遵循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原则。

  他们同时看清了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县域优势特色产业,一方面可使县域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提升。另一方面,在发展提升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资源型产业,并以此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

  自治区领导多次强调,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必然要走特色产业之路,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围绕地方特色做文章,并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找准地方特色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突出重点,依靠特色培育产业链条,使地方特色转化为产业特色,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在认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区长辛舒认为,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找准自身特色与优势,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对于集宁区下一步的发展他们的思路很清晰: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形成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与此同时,要发挥集宁的地域和交通优势,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抓好皮件产业发展,打造皮件交易中心,扩大社会就业,拉动地区经济发展。

  “我们在建设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将依托地方优势与特色,把多伦县打造成为新兴产业承接地、商贸物流集散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京北旅游胜地。”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县长霍锦炳透露了他们的宏大计划。

  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副巡视员葛力大分析,内蒙古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首先要提高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完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形成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其次要大力扶持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继续做大、做强乳品和羊绒加工企业,加快培育肉类、粮油、果蔬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在县域范围内各具特色的绿色知名品牌参与市场竞争。

  培育内力夯实基础

  自治区各级领导狠抓内力培育,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群众的创业热情,加快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大力扶持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产业发展中来,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呼伦贝尔市市长张利平指出,发展县域经济,要全面深刻认识旗情、区情、市情,跳出自己看自己,站在高处看自己,比较分析看自己,在特色产业发展上集中突破。在认清特色的基础上集中培育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核心是在投资和项目建设上有突破,尤其对于贫困旗县而言,要下大力气打造符合当地特色的翻身产业项目,培育县域内在活力与动力。

  乌拉特前旗旗委书记王学君认为,乌拉特前旗要实现赶超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积极挖掘创业潜力,不断激发县域发展的内在活力。要看到,去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4:1,农牧民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性收入偏低,其根源是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不足,难以为农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催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与活力,对幅员辽阔、东西狭长、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弱的内蒙古而言,尤为重要。”通辽市委书记杜梓认为,发展县域经济关键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引进项目培育特色产业,我们注重培育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壮大,从而使一批本土企业家脱颖而出。赤峰市红山区区委书记姜宏的总结很有特点,红山区近年来着力打造的经济开发区、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物流园区、核心商贸区、西部市场集聚区五大发展平台,现已成为实现产业集聚的有效平台,有力地提升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杭栓柱总结指出,全区促进县域产业多元化发展,可带动一批为优势特色产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发展,可增强县域配套服务能力,改善县域产业生态,县域经济的内在活力与动力也会由此增强。

  借助外力再上台阶

  许多专家也在为他们出谋划策,尤其认为目前内蒙古县域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资金短缺,需要借助外部先进的生产要素加快发展,应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引进延伸配套加工产业,使其做大做强。显而易见,内蒙古发展县域特色产业,还要借助外力才能再上台阶。

  呼伦贝尔市市长张利平对此深有体会,即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不懈地抓招商引资。他说:“项目和投资是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的重中之重,我们就是通过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资金外溢,以项目建设带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抓特色产业的同时还要优化发展环境,牢固树立安商、富商的意识,按照全天候、全身心、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为企业做好服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给特色产业领域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我们通过简化程序,降低门槛来谋长远算大账,以讲信誉来求双赢。”很显然,借助外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中,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是重要的环节。

  就借助外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这一问题内蒙古全区上下已达成基本共识: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和重大项目,在借力发展中增强综合实力,在引进消化中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赵云平就此分析,承接产业转移要与新一轮产业转移特点相结合,新一轮产业转移呈现出结构高度化、分段化的趋势特点。要结合县域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承接资本质量高、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实现县域支柱产业多元化。

  当前,内蒙古县域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已迎来经济转型、内需拉动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在这样的机遇与条件下,为推进富民强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蒙古借助外力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的春天已迎来了百花盛开。(王国英)

来源:中国商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