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长江翻腾。去年2月,湘鄂赣三省在武汉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谋“中三角”;去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三角”正式进入国家战略视野。合作一年多来,三省密集签订近20项合作协议,涉及交通、旅游、商务、教育、卫生医疗等多个层面;今年初,安徽加盟,合作之林更具活力。近日,四省省会城市在武汉签订《武汉共识》,共同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区域发展拓宽新型城镇化之路,努力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握掌为拳”,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条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亮点
2012年12月28日,江西九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指出,缩小城乡差距,要靠城镇化,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区域差距,要做好中西部开发开放这篇大文章。中部地区、长江流域是缩小区域差距的突破之地,就像下围棋,既要抢金角银边,又要在中间谋势布局。
国家战略的需要,迅速转化为湘鄂赣皖四省的具体行动。在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四省不约而同将同筑“中三角”、共谋城镇化列为当前重要工作。湖北提出,联合湖南、江西等省共同推动,使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西呼应,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对接合作,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安徽积极融入,深化与长三角地区融合发展,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协同发展,密切与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港澳台等区域及国际合作发展;湖南也表示,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和中部地区合作,加强与长三角、中原经济区的联系。
4个1相加大于4,是四省共同的愿景。湘鄂赣皖“山水相依、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携手共谋城镇化有共同基础,也有比较优势,其联动发展对促进区域发展乃至整个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就经济总量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覆盖区域近44万平方公里,包括40个市,人口约1.6亿。去年,湖北、湖南地区生产总值双双迈上两万亿元台阶,江西跨过万亿元大关,安徽达到1.7万亿元。同时,4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增幅高3至4个百分点。
从合作基础着眼,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地理交通、产业实力、人才资源、科教优势、生态环境、辐射市场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展望经济走势,我国产业转移正由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条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解析国家战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长江中游地区确定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它将承担“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增长极”的使命。去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国家战略。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合作可以促进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武汉、长沙、合肥、南昌4个省会城市是中部城市群的支撑点,可辐射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其联动必然是相得益彰、实现共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也表示,4个省会城市所达成的《武汉共识》为湘鄂赣皖共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一体、环境友好、集约高效、特色鲜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奠定了基础。
携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巨大。放眼城乡,长江中游城市群农民与城镇人口收入差距超过3倍,除武汉城市圈外,其城镇化水平均低于全国水平,更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水平;相望东西,东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超过8000美元,中西部最低的地方只有1000多美元。
“差距既是压力也是发展的潜力和富民的动力。”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既是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棋眼”,也是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应着力于“四化”协调发展,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信,一个人行走也许能走得更快,但如果大家一起走,一定会走得更远。”他说。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