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高新区推出六大产业优惠扶持政策


作者:郭涛    时间:2013-04-12





  本报讯 (记者 郭涛) 记者从贵阳高新区3月25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贵阳高新区推出六大产业优惠扶持政策,着力打造政策高地、成本洼地和创业福地,进一步营造重商、富商、安商环境,加快产业聚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实现“筑梦‘北纬26度’,建设创新生态城”的宏伟蓝图夯实产业基础。

  据悉,此次贵阳高新区推出的一揽子产业扶持政策涉及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光电、电子商务、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拟从企业入驻、产业化扶持、房租补贴、财税奖励、创新扶持、金融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对上述领域企业给予扶持。此外,贵阳高新区为把重点项目推介出去,把各类要素聚集进来,还推出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优惠政策和协作机制,全力营造创新、创业、创优和重商、富商、安商的投资创业环境。

  贵阳高新区此次发布的《关于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显示,贵阳高新区拟从产业化、财税、创新、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积极扶持新材料产业项目,对科研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填补国内空白并在园区实现产业化的企业,给予500万元一次性奖励。据悉,贵阳高新区去年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迅猛,并成功入选科技部首批41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初选名单,其中时代沃顿公司“高性能反渗透膜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获得科技部863计划重大项目2928万元资金支持。

  电子信息产业是贵阳高新区重点打造的五大产业集群之一。2012年,贵阳高新区贵阳火炬软件产业基地聚集了363家电子信息企业,主营收入总额达到47亿元,同比增长26.36%,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其中园区孵化培育的软件企业朗玛信息上市不到一年便荣登福布斯“最具潜力上市企业”第二名,成为贵州惟一一家上榜百强的企业。

  为着力增强软件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贵阳高新区此次出台的《关于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明确规定,对入驻贵阳高新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予以产业化支持、创新支持、财税支持、人才鼓励等,积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首次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的企业给予一次性500万元的奖励,对在园区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就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其个人所得税自就业之日起10年内,对地方所得部分前3年全额奖励,后7年按50%比例奖励。

  皓天光电是贵阳高新区依托贵州丰富的铝资源优势,高位嫁接国际领先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创立的高科技企业。该公司去年生产出亚洲单体最大的蓝宝石晶锭,使我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大尺寸蓝宝石晶体生成加工技术的国家。该公司产品还荣获LED业界的“奥斯卡”—— 2012年LED衬底材料及配套类“高工金球奖”。在2013美国西部光电展上,皓天光电凭借在大尺寸蓝宝石衬底材料领域的技术优势,成为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关注的焦点。苹果、飞利浦等国际顶尖高科技企业均主动向皓天光电伸出橄榄枝,有意与皓天光电进行合作。

  为进一步促进光电产业发展,贵阳高新区此次出台的《关于促进光电产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提出,对引进光电生产主要设备的光电企业,将按设备或技术的引进总价,给予最高35%的购置款补助;针对光电产业的生产特点,对实现新增产值的园区光电企业,除享受省市相关电价补贴政策以外,额外给予专项用电补贴,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推动企业加快发展。

  此外,对于在贵阳高新区注册经营的电子商务、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也将在物流费用补贴、房租补贴、企业纳税、企业融资等方面享受一系列优惠和扶持政策,对独立建设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量达到一定规模的电子商务企业,最高可给予300万元奖励。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若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将分别获得500万元和200万元的奖励。另外,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将享受专项用电补贴、物流运输补贴、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

  为了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贵阳高新区还出台了《关于构建人才生态体系加快建设人才特区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人才优选优育、人才多样性和人才栖息环境“三大工程”,从创新创业资助、税费优惠、平台和载体建设等方面建立健全人才政策支持体系、人才服务体系,让人才在贵阳高新区身暖、心暖、情暖、意暖,努力形成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全面开放的人才发展格局,为园区后发赶超、绿色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推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主动兑现企业扶持资金,目的就是要全力营造创业、创新、创优和重商、富商、安商的环境,把贵阳高新区打造成创新创业最活跃、创新创业人才最集中的投资沃土、产业高地和成本洼地。”贵阳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说。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