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5个3工程”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作者:钟言    时间:2013-05-02





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湖南省将推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今后5年内将整合资金81亿元,滚动扶持27个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包括每年扶持3个特色产业,每个特色产业集中扶持3个重点县市区,对每个重点县市区扶持3年,支持不低于3亿元,扶持政策暂定实施3轮。


  湖南省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发展县域经济,在全省发展壮大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5年内由省政府整合资金81亿元,滚动扶持27个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即“5个3工程”,包括每年扶持3个特色产业,每个特色产业集中扶持3个重点县市区,对每个重点县市区扶持3年,支持不低于3亿元,扶持政策暂定实施3轮。作为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必由之路,湖南培育特色产业的优势在哪儿?政府的专项扶持又能带来怎样的倍增效应?该省部分县市的做法给出了答案。


  特色产业“肉埋在饭里吃了”


  在去年的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评选中,长沙县首次排名第15位,连续5年捧得“中部第一县”的桂冠。因为实力较强,长沙县改善民生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如率先在农民集中居住区试点“免费看电视工程”、率先在省内实现了新农合与城镇医保并轨运行、连续3年向全县贫困家庭发放总价值1000万元的过年红包等,近5年来长沙县用于民生的总投入达到181.8亿元。这让其他县市非常羡慕。


  “长沙县为什么能发展得这么好?一句话,就是‘靠山吃山’,‘靠’的是长沙市这座‘山’,‘吃’的是工程机械和汽车工业的特色产业转移。”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县域经济与农村开发处处长董成森形象地解释。数字更能说明问题,长沙县的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等三大产业去年完成产值达1175亿元。


  但是,对于长沙县也有人另有看法,认为长沙县靠的是紧邻长沙市的区位优势,想走这样的特色产业之路,其他县市没法学。董成森却不这么认为,他说每个县域都有自己的优势,没有区位优势,或许有资源优势;没有资源优势,可能有贸易优势;什么优势都没有还可以培植优势。他刚刚完成的调研报告《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综合评价及其协调发展对策》对湖南的资源与特色产业作出了详细概括,他表示湖南是资源大省,有很多特色资源在全国很有地位,只可惜这样的资源优势并没能很好地转化成产业优势,或者说转化的程度还很不够,没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湖南有两样在全国独享盛誉的农产品——湘莲与茯苓。湘潭县被称为“中国湘莲之乡”,全县每年湘莲种植面积约5万至6万亩,有中国最大的湘莲集散市场,每年销往全国各地的莲子约2.5万吨左右,占全国莲子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二;靖州全县种植茯苓2万余亩,干、鲜茯苓年交易量达6万多吨,占全国的65%,外贸出口量占全国的70%。但总体上看,这两样农产品仍停留在鲜果销售和初级加工上,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产业链,结果是肥水外流。譬如综观全国各地超市销售的小包装湘莲,大部分是外地商家的产品,仅有小部分产品出自湘潭的企业。


  湖南省还有不少矿产资源大县,至今没有在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业链上“大有建树”,走的还是原材料经济发展之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乱挖滥采、采富弃贫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较大破坏。


  董成森认为,依托特色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县域经济的最大特点,关键要看怎么“吃”,如果只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原材料开采阶段,那就是浪费,就是“肉埋在饭里吃了,没有品出味道来”。


  “5个3工程”扶优不扶劣


  在湖南省,本身没有资源优势的县域,通过培植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得同样有声有色。如浏阳的生物医药产业可以说是从没有技术到引进技术,从没有特色到创造特色、培植优势,仅此一项,2011年完成总产值就达25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8.3亿元。


  在汨罗市,许多人从在全国各地收购废品做起,靠发展循环经济把小买卖做成了大产业,目前该市不仅有全国闻名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而且再生资源行业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30多家,形成了再生铜、铝、不锈钢、塑料、橡胶五大产业集群。去年汨罗市实现财政收入15亿元,其中40%是汨罗再生资源工业园创造的。


  湖南省重大决策理论咨询专家、湖南商学院经贸发展研究院院长柳思维教授指出,特色产业做大了,就可以集聚成块状经济,能参与专业化分工。如浙江诸暨县就是全国最大的袜业生产基地,义乌做成了全球最大的日用工业消费品流通中心。现在,湖南邵东县就在走这样的发展模式,该县把当地人在全国遍布的销售网形成的商贸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使打火机出口稳居全国第一,出口货值突破1亿美元。另外,近百家箱包、小五金生产企业也在逐渐形成有规模的集聚。


  尽管如此,对于该省绝大部分县域而言,发展特色产业仍存在地方财政扶持有心无力、资金吃紧、企业抗风险能力低、行业集群发展能力低等诸多问题。浏阳市市长余勋伟说,无论经济强县还是弱县,仅仅依靠县域的财力去发展壮大一个特色产业,都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急需进入湖南省委省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统一部署中。


  在湖南省,以往上级财政对县域产业发展的扶持多为撒“胡椒面”,从今年开始湖南省创新财政扶持机制,实施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即要把产业发展资金有机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在全省发展壮大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


  “如祁阳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油茶产业基地建设示范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农业机械化作业示范县,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而且,祁阳拥有国家级、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名列全省前茅。”祁阳县县长苏小康表示,县里正在积极申报,争取进入“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


  湖南省启动的“5个3工程”,坚决扶优不扶劣。像申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县域,必须具备8个条件,除了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要达到5家以上外,还有农副产品增加值要占GDP8%以上、年财税收入达1亿元以上、就业人数1万人以上、省级以上驰名商标10个以上、单个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万亩以上等。同时,另外两大扶持方向——特色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的申报也各有较高的“门槛”。


  余勋伟说,这次扶持的特色产业重点将放在发展潜力优、培育空间优的产业上,是一个县域所应具有的特色,有一定基础和潜力的产业。有基础,才值得扶持,有潜力,扶持后就能把资源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能在以往的基础上提升几个档次,在全省或全国引领行业潮流。


  在特色产业的带动下,湖南省必将实现县域经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坚实发展,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到2015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7万亿元,占省内GDP的比重稳定在66%;全省县域财政总收入超过1400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40%以上。到2020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稳定在66%以上,财政收入占全省50%左右,同时打造一批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区。


  有“蛋”了孵化环境很重要


  祁阳县县长苏小康认为,“5个3工程”对县域经济发展来说是最实惠、针对性最强的一项政策,预期的效果将会非常好。


  “5个3工程”最实惠。该工程将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平台建设,如产业规划设计、融资担保服务平台;特色产业优势企业培育,包括对引进大型企业给予奖励、对企业品牌建设给予补助等;特色产业技术支撑,如技术研发、技术升级、人才培养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贷款贴息等等。


  “5个3工程”针对性最强。近年来,中央和湖南省对县域发展的扶持已不少,如祁阳每年可从上面争取到8亿至10亿元的资金,涵盖了水利、农业、林业、扶贫、养老保险等方面,但都是以撒“胡椒面”的形式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像这次集中资金对县域产业项目进行扶持还是第一次。“明确了重视和发展县域经济这一点,企业就会更有信心,你投入1个亿,就有可能带出10个亿的民间投资。你现在给了我一个蛋,我就会努力孵出一只鸡。”祁阳县副县长唐安宝形象地比喻说:“如果说资金量很大,也说不上,省政府的扶持政策起的是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大的一块是企业向市场要资金。”


  湖南省桂阳县近年来投入资金5亿多元,强力推动县里的芙蓉农产品加工项目区建设,已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多家。该县县委书记李向阳也认为,省政府的这项政策扶到了点子上,桂阳农产品加工正处于加速培育阶段,如果能得到这一政策支持,他们有信心把这一园区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


  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负责人指出,政府的财政扶持重在引导,因此要高度重视社会资本的整合利用,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在这方面民营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凡是民营经济活跃的地方,县域经济就活跃;凡是民营经济发展得越快的地方,县域经济发展得就越快。


  “如果浏阳申报成功的话,引导社会资金这一块不是没有,而是还应该加以控制,对于技术成果不是很高的、实力不强的、环保达不到要求的则不予考虑。”余勋伟还提道,湖南省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需要地方财政配套扶持,这样才更有利于特色产业的壮大。


  “蛋”有了,还要给它一个理想的孵化环境。柳思维教授认为,发展特色产业,一县一特,一县一策,由此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就不能全面开花,这也要求上级主管部门对不同县域招商引资的考核要差异化。如果考核体系“一刀切”,唯项目和资金论,有的县域就会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导致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正如不少县长所说的:“省里的指挥棒要正确地挥舞起来。”

来源:中国商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