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紧紧抓住实施国家"黄蓝"两大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开展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676.4亿元,年均增长13.1%。工业效益和竞争力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8000亿元,年均增长20.9%、26.6%;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16家,过10亿元企业119家,实现工业利税利润999.7亿元、1653.2亿元,年均增长15.6%~19.3%。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35.27亿元,年均增长22.5%。投资、消费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74.4亿元,年均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8.9亿元,年均增长19.6%。近年来,东营市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
城乡规划编制管理有新的发展。编制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构建起生态型组团式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总体发展框架。整合完成486平方公里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了中心城建成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加强规划法律法规宣传,将城市居住区规范、建筑面积计算办法等技术规范在各种媒体予以公布,让群众了解有关的国家标准,了解规划审批的依据和原则。全面提升村镇规划水平,全年共完成详细规划、专业专项规划及村庄建设规划等各类村镇规划47项。调整完善了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和议事规程,严格实行规划"六线"管制,建立健全了"阳光规划"等各项制度。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力实施两大国家战略,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东城旧区块改造顺利推进,西城改造步伐不断加快,中心城建成区面积达140平方公里。东营港一期扩建工程建成通航并实现外轮开放,八大业主码头和港池改扩建工程加快实施。胜利机场4D级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新航站楼投入使用。荣乌高速公路东营段建成通车,德大铁路东营段和新博公路建设加快推进。东营港防潮堤开工建设,滨海生态城防潮堤前期工作顺利进行。对广利河进行了综合治理,黄河国际会展中心、清风湖公园等项目建成投用,奥体中心、大剧院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东城旧区改造开始启动,西城改造步伐加快,"六路一河一桥五公园"及15处街心绿地建设基本完工。城市道路交通、供水、供暖、供气、供电、通信等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改造中低产田48.9万亩,治理骨干河道281.4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562公里,解决了66.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城乡环境整治成效显现。东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2012年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东办字〔2012〕11号),以建设生态文明乡村为目标,以"三清、四改、五化"为重点,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健全完善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城乡环境的突出问题,有力促进了农村环境、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三网"绿化工程完成绿化面积5.8万公顷,启动生态林场建设试点,成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实施了湿地修复工程,黄河刁口河流路恢复过水。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建成12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加强水气污染治理,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6座,中心城区15家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搬迁或关停任务。大力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新增绿地696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7%,成为国家园林城市。
城市管理工作规范高效。在做好城市公共秩序维护、市容市貌管理等常规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顽症,创新思路,多措并举,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成效明显。
一是开展中心城住宅小区集中整治。中心城住宅小区实施了维修和环境整治,完善了社区工作机制,理顺了物业管理体制。先后完成小区外墙和屋面防水、物防和技防设施改造、绿化补植、道路维修、停车位改造、排水系统疏通等维修改造工作,对毁绿种菜、乱搭乱建、沿路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积存垃圾等实施了集中清理。
二是开展中心城乱搭乱建专项整治。城市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配合联动,通过规划许可、房产证土地证办理、开发商资质评定等综合整治措施,累计整治违法建设310户,住宅小区乱搭乱建问题得到全面遏制。
三是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整治。针对户外广告设置凌乱、影响市容的问题,全面加强户外广告管理,暂停新上广告审批,制定统一规划和年度建设使用计划,组织公开拍卖,既规范了城市广告设置,又实现了城市公共资源的有偿使用。
四是开展建筑施工扬尘专项治理。重点对中心城区域建筑工地、城中村、油田井场扬尘及大型货运车辆等带泥上路问题实行集中整治,成效显著。"12319"建设事业服务热线运转规范高效,各相关责任部门、单位建有20余个分中心,直接与市热线管理服务中心联网。对受理的服务事项和办理结果每日进行统计,每月进行汇总分析,其结果以市长专报的形式上报市政府。建立了早期灾情警报系统,加快了城市防震、消防、人防、防汛设施建设,提高了城市综合防灾能力。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加大了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杜绝了建筑施工人员死亡事故的发生。
节能减排标准严格实施。严格执行新型墙材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全省统一认定制度,制定出台了全市推进农村墙材革新、建筑节能的政策措施,新型墙材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县城以上城市规划区内新型墙材应用率达到100%;新型墙材专项基金收缴率、 返退率均达到75%以上。建筑节能闭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施工阶段节能标准达标率达到97%。稳步推进太阳能光热系统、地源热泵系统、LED型灯具、中水回用技术。着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发展高水平风力发电。城市节水成效显著,获国家级节水城市称号。积极与省厅共建低碳生态示范城市,成为目前全省唯一以低碳生态为主题的创建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环境监测站6个,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8个,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投资额4亿元。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5%以上,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十一五"减排指标得到国家确认,化学需氧量累计削减20.6%,二氧化硫累计削减40.4%。
房地产业和住房保障事业平稳较快发展。严格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强化市场监测和行业指导,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健全住房保障相关政策和工作规程,廉租住房工作稳步推进。严格执行房地产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建立了新建商品房买卖合同网上备案制度。理顺了物业管理体制,中心城物业服务市场监管、物业管理纠纷调处、房屋租赁管理等工作规范有序。
中心城社区"一卡通"试点工作有力推进。先后完成建设保障性住房5.1万套、棚户区安置房7548套;支持油田新建职工住房4万套,补办房产证5000户;新建农房6万户,改造危房1.5万户。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2.91亿元, 比上年增长22.5%;商品房施工面积999.8万平方米,增长10%;房屋竣工面积326.3万平方米,增长9.6%;房屋销售面积404.6万平方米,增长8.3%;商品房销售额173.9亿元, 增长26.1%。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43元,年均增长10.1%;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6.4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4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每月1240元,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210元以上, 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380元以上,农村低保、五保集中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年2060元、4200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基本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等重点工程,新建改造幼儿园231所,市技师学院新校区和胜利一中高中部迁建一期工程竣工投用。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改造县医院、乡镇卫生院23处,建成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25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规划建设了一批文化设施,成功举办了黄河口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和东营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决策部署,围绕城中村改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重点,以和谐城乡建设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中心城、次中心城、卫星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0.97%。2012年,东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试点强镇建设的意见》,确定牛庄镇等6个镇作为东营市第一批试点强镇,决定利用3年时间,给予每个镇1000万元财政资金和土地、产业、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进行重点培育,使其成为经济实力提升、特色产业积聚、基础设施完善、辐射带动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发展的强镇,尽快步入全省乃至全国强镇行列。同时,重点推进全省农房表彰和小城镇会议已确定的东营市4个省级小城镇示范镇,确保其享有包括省级财政资金在内的多项配套优惠政策,以此促进全市城镇化提质增效。
东营市今后将充分发挥"黄蓝"两大战略叠加形成的规划导向效应、政策支持效应和要素聚集效应,强力推进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努力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镇面貌明显改善,产业集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的能力明显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形成城乡协调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力争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率先发展、在山东半岛地区率先发展、在环渤海地区率先发展,为全省和谐城乡建设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报记者 宋懿霖 通讯员刘涛)
来源:中华建筑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