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破千亿,大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步入转型期


作者:高荆萍 张连侠    时间:2013-05-17





记者从近日出炉的《大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报告》中了解到,2012年大连市软件业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26亿元。从1998年到2005年,大连软件用了7年时间完成从亿元向百亿元的跨越;从2005年到2012年,再次用7年时间实现了从百亿向千亿的跨越。进入2013年一季度,大连软件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截止到3月31日,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出口9亿美元,双双同比增长28%。

  产业发展呈七大特点

  《报告》显示,大连软件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以华信、海辉等公司开始尝试对日外包业务为标志,逐渐形成一定产业规模。1998~2012年的14年间,大连软件业销售收入从2亿元增长到千亿元,出口从不足1000万美元增长到35亿美元,企业总数从100家左右增加到1500余家,从业人员从3000人左右增加到17万人。大连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站在千亿规模的历史新高地上,大连软件产业呈现了七大突出特点:规模和集聚效应日益凸显。目前大连软件产业拥有超过7000人的企业1家、超过6000人的企业2家、超过3000人的企业3家、超过千人以上企业24家。

  国际化特色得到业界认可。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IT外包中心,东软、华信、海辉三家本地企业连续几年位居全国软件出口前三名,外资企业已达400多家,其中世界著名跨国公司60多家。

  人才供给体系较为完备。自2000年起开始建立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教育体系,每年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超过万人。

  信誉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全国第一个软件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大连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评价工作,大连标准逐渐成为全国标准的参照。

  园区规划建设居全国首位。软件园独创性的“官助民办”运营模式被国内众多地区效仿,目前入园企业数量超过600家,是国内软件和服务外包出口额最大、外资比例最高的软件园区。

  产业间互动良好。英特尔芯片项目落户大连市后,软件产业在IC设计以及嵌入式软件的研发及应用领域取得突破。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近年来结合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开展,软件业在面向装备制造、船舶、石化等行业集中力量开发工业软件,涌现了四达、美恒、奥托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

  自主创新与扩大内需成新动力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大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已从发展期到转型期,进入自主创新、扩大新兴产业规模的新时期。

  近年来,大连抓住两化融合、三网融合、文化产业振兴等契机,着力推进网络、设计等新兴产业发展,这些新兴产业已成为大连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08年建成的网络产业区,4年时间,网络产业收入从12亿元增长到200亿元;2005年建成的动漫走廊,7年来聚集了140家企业,目前收入已突破100亿元;2007~2010年建成的工业设计产业园、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大连设计城,目前都有长足的发展。

  依托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积累的技术、产品、服务和管理水平的优势,2010年以来,大连又将目光瞄准金融后台服务、嵌入式系统和总部经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建有健康云、培训云、物联网监管云等云计算智慧展示中心,这意味着以绿色低碳产业为核心的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本报记者 高荆萍 通讯员 张连侠)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