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节能减排上新台阶


作者:何人民 张青春    时间:2013-05-22





  2012年,湖北省经信系统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治污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工作,工业节能减排再上新台阶。这是记者日前从湖北省经信委采访时获悉的。

  成绩斐然呈现五大特点

  据了解,2012年湖北工业节能减排总体呈现出五大特点:

  工业能耗总量平稳增长。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为2.0013亿吨标煤,同比增长6.95%,其中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省总量的68%。全省全社会用电量1507.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4%,工业用电量为1043.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为8522.86万吨标煤,全省工业以4.96%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撑了14.6%的工业增加值增长。

  重点行业用能增幅有所下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电力及热力生产和供应、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和炼焦、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等重点耗能行业用能量同比分别增长-2.85%、-7.53%、9.36%、5.70%、-0.29%、-5.14%,增幅明显下降。

  主要能耗指标明显下降。全省单位GDP能耗0.874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4.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8.41%,超额完成全年下降4%的目标任务;钢铁、电力、化工、建材、有色、石化重点耗能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分别增长-3.78%、-14.71%、-7.61%、-13.52%、-16.41%、6.00%。

  部分市州能耗指标大幅下降。全省17个市州单位GDP能耗和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全部下降;其中武汉、襄阳、荆门、黄冈市、鄂州、咸宁市、随州市、仙桃市、神农架9个市(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超过10%。

  工业治污减排取得积极成效。全省工业行业COD新增削减量1.53万吨,工业氨氮新增削减量0.22万吨,二氧化硫新增削减量2.89万吨,工业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进一步削减和控制。

  工作到位实施多项措施

  2012年,湖北工业节能减排为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该省经信委副主任梁一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主要是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工信部一系列重要的指示,扎实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制定促进政策。印发了湖北《关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全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全省化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扶持全省水泥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对钢铁、水泥、化肥等产业的行业准入、结构调整、兼并重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制定了《湖北省工业技术改造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从项目建设源头遏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此外,还制定了湖北《工业企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实施办法》,以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火电等重点用能行业及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为重点,开展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和工业整体能效水平。

  狠抓重点用能行业。全省以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行业和年耗标煤5000吨以上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能效对标达标工作。同时,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实现结构节能,并对华新水泥在湖北省内的20条水泥生产线开展能源审计工作,积极促进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

  强力淘汰落后产能。2012年,国家下达湖北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涉及15个市(州),12个行业,108家企业。至2012年底,列入淘汰目标任务的我省生产企业已经全部拆除生产线(设备),并通过省级验收,按时间、按要求已全面完成,其中9个行业超额完成任务。炼铁实际完成68.6万吨,超额完成3.6万吨;炼钢实际完成287.6万吨,超额10.8万吨;铁合金实际完成2.2万吨,超额0.1万吨;铅冶炼实际完成9.3万吨,超额0.3万吨;水泥实际完成393万吨,超额193万吨;铅蓄电池实际完成596.5万千伏安时,超额完成119.5万千伏安时;煤炭实际完成135万吨。

  推行清洁生产。在这方面,一是开展清洁生产自愿审核;二是督办落实重点工程建设;三是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以第三点为例:重点组织申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为抓手,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强造纸、印染、油脂等行业的水污染物减量化技改,削减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放量;推进钢铁、建材、火电等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的减排;促进铅酸蓄电池、基础化工等行业生产全过程消减铅、汞、镉、铬等重金属和类金属砷的排放。

  坚持综合利用。这主要表现在:以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为重点,通过上下游产业优化整合,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发展循环经济园区;支持废旧金属、废旧铅酸电池及废弃电子电器产品等资源的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组织开展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废旧汽车、家电、电子产品拆解加工利用等示范基地等。

  此外,还在积极做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强绿色电力调度两方面有效地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报记者 何人民 通讯员 张青春)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