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五年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税收收入、外贸进出口、进出区保税货值连续四年1倍以上增长,注册内外资企业多达1300余家……”在5月9日召开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2013年政策推介会上,这组数据让航运、物流、贸易、金融等多个领域150余家企业的参会代表惊叹不已。推介会透露,东疆正在加快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发展,除了向企业提供多项“国内第一”的优惠政策外,管委会和各口岸监管单位还将根据企业的需要,量身打造一对一的扶持政策。
的确如此,自2007年12月11日首期4平方公里封关运作以来,天津东疆保税港区以惊人的“东疆速度”,在区域政策试点、功能拓展和口岸监管方面均实现了全国领先。
记者从本次政策推介会上获悉,该区未来五年还将继续在货物流通、资金流动、企业经营、人员进出等方面先行先试。
政策优惠——航运物流、融资租赁等政策全国最优
记者了解到,作为“境内关外”的特殊监管区域,目前落户东疆保税港区的企业,可以享受国外货物入区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国内货物入区享受出口退税,区内企业免征加工环节增值税,区内交易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等优惠政策。
“从航运物流角度来说,东疆保税港区是全国税负最低的地区。原来营业税免征,营业税改增值税以后,这一区域实施的增值税即征即返政策也是极具竞争力的;此外,东疆的融资租赁政策是全国最好的。”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副主任沈蕾表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东疆的融资租赁政策。据相关责任人介绍,融资租赁货物出口曾长期无法平等适用出口退税政策,导致了我国融资租赁业无法正常开展出口业务,只能局限于国内市场。直到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管理办法》,在东疆注册的融资租赁公司以融资租赁方式租赁给境外承租人的业务也终于能够享受一次性出口退税。许多业内人士表示,这是我国融资租赁税收政策的历史性突破。日前,融资租赁的出口退税第一单已经完成——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东疆实现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退税额度高达8194万元。
而在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政策方面,东疆也率先踏出了重要一步。目前,东疆保税港区是全国首个试行资本金意愿结汇政策的保税监管区域。在这里,企业可以先提交政府批文将外汇换成人民币,将其保留在企业人民币账户里,需要付款时,根据发票、合同等支付证明将资金划给收款人,这项政策为企业提供了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政策空间。
功能齐全——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
据了解,围绕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两个核心功能区建设,东疆保税港区将重点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航运融资、航运交易、航运租赁、离岸金融等八大功能,以此提升该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此背景下,东疆保税港区还提出,将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通过打造航运、租赁、国际商品展示交易、国际贸易结算中心,以及高端物流、旅游、航运金融、文化创意等一系列产业基地,来推动东疆保税港区转型。
目前,作为我国北方唯一的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东疆保税港区已在进口商品保税展示平台、采购分拨和配送平台、贸易便利化平台、融资服务平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创新探索,吸引了中粮食品营销、中煤华北总部、无限航空等众多贸易和结算类企业进驻,葡萄酒、汽车、乳制品、冻品等越来越多的国外商品通过东疆窗口进入本市、北方地区乃至全国市场。
在此次政策推介会上,关于东疆二岛的建设规划也受到了参会代表的关注。据天津港集团总工程师李伟介绍,新的区域规划将坚持交通优先和客货分离原则。东疆保税港区是一个综合性的区域,既有港口功能、物流功能,还有配套服务,势必产生客货运的交通需求。据悉,未来他们还将在北港池规划海底隧道。
通关便捷——贸易便利化是未来政策趋势
据悉,去年,东疆保税港区外贸进出口完成53.4亿美元,同比增长130%,区域生产总值完成26.1亿元,同比增长76.9%。
越来越多的国外商品选择从东疆口岸入境,这与东疆口岸先进的管理、运营模式密不可分。以进口汽车为例,在东疆汽车检测线投入使用后,每部进口商品车至少可节省物流费用100多元,而且在口岸部门的通力合作下,东疆口岸的进口汽车检验模式不断创新,通过改造“检验检疫自助签证系统”,东疆口岸进口汽车的检验周期将从目前的7-9天缩短至5-7天。
沈蕾表示,东疆未来的政策趋势将主要是通过优化通关环境、港区服务等,促进贸易便利化。为此,目前各口岸监管单位也正在积极创新监管模式。例如,海关将在东疆推行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通关模式、以及融资租赁业务异地监管、创新货物备案清单管理模式、期货保税交割业务等,检验检疫部门则将在东疆保税港区开展进一步完善报关报检手册、推行无纸化报检、电子监管和自助签证等工作。
今后,东疆保税港区还将下更大力度,如加大联合监管协调委员会工作协调力度,加强沟通和协调,完善卡口、查验场地,整合企业、监管部门信息资源,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加快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等。(本报驻津记者 曹玲)
来源:中国水运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